江再红:创新“指尖艺术” 绣出古韵新意

江再红:创新“指尖艺术” 绣出古韵新意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3-10 09: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中国日报3月10日电 (记者 冯志伟 王茹)江再红出身于湖南湘绣世家。小时候,她总是看见母亲在刺绣。11岁时的一天,她放学回家后看到母亲绣出了一朵牡丹花瓣,她突发奇想:“要是把花蕊绣上去,岂不更美吗?”见母亲不在,她忍不住上手了。绣完后,她以为会得到母亲的夸奖,没想到母亲把作品给剪了。

“事实上,花蕊应该绣在花瓣后面,但我把它绣在了前面。妈妈告诉我,做刺绣时需要遵循既定的程序,”江再红说。40多年过去了,55岁的江再红仍然清楚地记得这件事。

几十年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的代表性传承人,江再红始终坚持着湘绣的古老程序。

在从事这一职业多年后,江再红已经成为湘绣技艺的杰出传承人,并且创新湘绣针法,复原古老的刺绣技艺,经营湘绣产品,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举办了展览。

湘绣起源于湖南省长沙市,与苏州的苏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色彩丰富,栩栩如生。

“湘绣有绣花能闻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江再红介绍。

18岁时,江再红凭借高超的湘绣技艺,考入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成为一名专业刺绣师,在那里跟随湘绣大师继续深造。

两年后,研究所一位技艺精湛的刺绣师突然去世,但她的一幅关于老虎的绣品尚未完成,江再红接替她出色地完成了这幅作品。这是她第一次尝试“鬅毛针”绣法。“鬅毛针”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湘绣针法,主要用于表现老虎、狮子等动物山兽们的毛发质感。

江再红创作的湘绣作品《虎啸雄风》。

苏绣通常以猫为代表性题材,而在湘绣中,则是老虎。20世纪50年代,湘绣老艺人余振辉首创“鬅毛针”绣法。这种针法绣出来的线就像真毛一样长在肉里面,而另一头却蓬松起来。既有质感,又生动自然。“鬅毛针”可以说是湘绣的独门绝技。

1988年,江再红接到一项任务,复原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刺绣的古老针法。她和同事一起去了博物馆,仔细观察研究这件刺绣珍品,绘制下了图案和颜色,回家便复制了这件作品。

“我们又去了博物馆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辨别出了每一个图案的色彩、针法、用线的长短。”江再红说,“我发现,这种针法绣出来的作品可以呈现出一种优雅的效果,但技艺复杂,要求非常高,也许这就是它逐渐失传的原因。”

江再红创作的湘绣作品《荷香十里》。

后来,江再红发现研究所经常无法满足一些人对刺绣的特殊需求。于是她在1991年辞职,开始自己创业。她花了10多年时间才让自己的业务有了起色。她公司的产品从日常用品到工艺品,销售到了全国各地。

“2016年,我在台湾举办了一场为期12天的湘绣展览,那段时间接到的订单,我公司的绣娘们花了三年时间才完成,”江再红说。

尽管忙于创业,但江再红从未停止过刺绣,并继续创作了许多广为人知的作品,其中《晨雾荷花》荣获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杯”金奖。她在这件作品中使用了许多不同针法,以达到光与影的平衡,使刺绣呈现出油画的视觉效果。

江再红出生于被称为“湘绣之乡”的长沙市开福区沙坪街道。她是家中第七代湘绣传承人。但这不足为奇,因为沙坪街道的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悠久的刺绣历史。

江再红和她的许多女性同行有着相似的童年,她们从小跟着长辈学习刺绣,十几岁时就开始卖刺绣床单和枕套赚钱。“当地几乎所有的妇女都会刺绣,”江再红说,当地许多男性也都会画画,他们通过为刺绣提供画稿来参与这一行业。江再红的爷爷就是一个画家。一个男画家和一个女绣娘这样的家庭组合在当地很常见。

江再红年轻时也对服装设计感兴趣,并考虑过学习服装设计,但在从事刺绣工作后,她立志要继承并发扬这门家族手艺。

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儿子常江也掌握了这门技艺,并致力于推广这门技艺。“虽然我母亲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湘绣领域有了名气,但她仍在继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技艺。”常江说,“找到你喜欢的事情,并投入时间去做,你便能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