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获嘉县:“中国好人”张庆连用“钻天榆”精神撑起乡村振兴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3-08 15:1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3-08 15: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3年3月4日,头发灰白的张庆连,穿梭在河南新乡市获嘉县太山镇北小庄村的一片桃树林,给果农讲解桃树整形修剪技术。77岁的张庆连在退休之前是获嘉县的一位林业高级工程师,他一生几乎都和选育、推广榆树的相关工作打交道。如今,张庆连依然经常穿梭在树林果园,把自己的汗水和学识洒在田间地垄,犹如一棵棵“钻天榆”,育树成林撑起乡村振兴路。

张庆连曾经担任获嘉县林业局局长,在他建立的榆树基因库里,有世界各地19种珍贵榆树品种,其中,树干通直挺拔、树冠狭窄的“钻天榆”,就是他发现、繁育的。退休后,张庆连利用自己50多年的林业专业知识,为林农、果农增收致富提供免费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张庆连说:“要为群众服务,不给群众增负,我往哪去,不吃群众的饭,也不要群众的报酬。学雷锋、做奉献,我在上大学的决心书上都写,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

2006年退休后,张庆连买来手提电脑、投影仪和电动车,精心制作上百个农林牧畜方面的课件,让群众可以更加直观地学习种植技术。

17年来,张庆连走村进户,培训5万多人,犹如一棵钻天榆,向下深扎根,向上猛生长。

张庆连说:“(钻天榆)它的根向下向下再向下,它的枝叶向上向上再向上,钻天榆这个精神,也鞭策着我要把自己的脚扎根到黄土地上。”

在张庆连的帮助下,获嘉县太山镇村民周新桥依托林地种植红薯并开办合作社,制作粉条。十年间,他先后经历了扩建更新、鲜薯销售、有机红薯的三次“蝶变”,已发展成为一家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企业,带动180多家农户发家致富,年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

在获嘉县鑫桥薯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新桥的眼里,张庆连还是那位老局长。周新桥说,张局长在技术方面的指导,包括育苗、进大棚,都非常操心,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来看看,并无偿把红薯苗免费提供给合作社,自己心里非常感动,也得拿出实际行动,创造更高的效益,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参加合作社。

除了周新桥外,张庆连还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帮助群众建立起林果种植、畜牧饲养、农产品加工等15个科技示范基地,根据市场动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让群众获得更高的收益。不过,在帮扶之前,张庆连往往会跟受助人“约法三章”。

张庆连说,学一门技术,兴一个产业,帮一方群众致富,他们做到了,我帮助这些人,除了帮技术,更主要的是帮思想,让他们有一种乐于奉献的精神,把雷锋的奉献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播下去。

“种树”和“育人”是张庆连最关注的两件事,他经常说:“种树是自己擅长的,要不遗余力的推广农林科技知识,育人是自己最关注的,培养好下一代,国家才有希望。”

张庆连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建了一间“关爱小屋”,还把自家老宅打造成了居住与庭院教育相结合的生态家园,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生以及周边的中小学生经常来这里观摩体验学习。

“要学习榆树的坚强精神、适应性强的精神,不怕风吹雨打,永远立直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直到最后!”张庆连说。(图片由获嘉县融媒体中心授权使用)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