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者,中国、美国和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展开建设性合作至关重要。目前三方虽然追求碳中和的目标相同,但具体措施和路径却截然不同,因此分歧在所难免。三方应积极开展气候外交,增进共识,共同应对气候挑战。
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共同采取行动。但过去一年中的重大地缘政治摩擦可谓使形势雪上加霜。在俄乌冲突、全球能源和粮食危机、发展中国家债务累积等背景下,去年11月埃及沙姆沙伊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会议 (COP 27) 上的谈判困难重重。再加上发达国家并未完全履行对南方国家的财政承诺,困境愈发严峻。近期,部分欧洲国家增加了化石燃料的使用,此举在新兴市场国家看来十分虚伪。
碳中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排放了全球半数温室气体的中国、欧盟和美国理应就此达成建设性合作。在这三大经济体中,欧盟是最早开始限制碳排放的,其要求也最严格。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承诺的减排措施,从“量”上来看是最大的。同时,中国也在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产量占全球五分之四,电动汽车销量占全球三分之二。另一方面,虽然奥巴马和拜登两任政府努力在全球气候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但带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特朗普将再次参加2024年总统竞选,使得国际社会对美国的气候政策将信将疑。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虽然中美欧追求碳中和的目标相同,但采取的措施却截然不同。中国押宝绿色产业,投资数十亿美元助力其发展。欧盟则希望通过碳定价、碳排放交易体系等市场力量来控制碳排放。而美国依靠的是《通胀削减法案》,预计将为绿色产业提供近400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
路线差异将加大中美欧之间气候合作的难度:欧美企业指责中国缺乏公平竞争环境;欧盟的碳边境调整机制旨在对从碳排放限制相对宽松的国家和地区进口的部分产品征税,引发中美等国担忧;而美国只对本土企业减免税收的做法也让欧盟倍感焦虑,担心产业可能会因此向美国转移。
在复杂的气候外交中,此类分歧只会越来越多。未来几十年,与气候、政治相关的矛盾必定渐次浮现,因此主要国家之间的稳定合作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东方IC
由此看来,中美欧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能就气候政策展开接触已是令人喜闻乐见的好事。在去年11月G20峰会召开期间,中美元首举行会晤,表示两国将采取切实行动,推动中美关系重返稳定发展轨道。值得注意的是,在于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前国务卿约翰·克里并肩出现。
尽管立场不尽相同,中国和欧盟还是在气候大会上开展了建设性合作,参与建立了“损失与损害”基金,旨在帮助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和脆弱国家。美国和欧盟也在气候问题上开展合作,考虑对从中国进口的钢铁和铝加征关税,这也恰恰表明了中美欧三方开展合作的紧迫性。
美欧再三强调,中国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但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不应受到其他领域分歧的影响。中国也强调,气候谈判的顺利进行,需要整体良好的政治氛围,寄希望于与所谓“敌对”国家在气候问题上友好合作的确不切实际。欧盟和美国应该明白,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是其与中国早日联手实现碳中和的先决条件。同时,各国历史背景不同,出现分歧实属正常,中国也应坚持其长期以来的“求同存异”的立场。
各方不应以短期政治问题为借口,中断或推迟合作。只有三方都准备好妥善处理冲突,国际气候外交才能取得成功。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标题为 "Not on the same green page"
责编 | 宋平 栾瑞英
编辑 | 张钊 李晓云
实习生冯小源、孙山、张妙瑶、马丽莎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