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琴戏”是在贵州说唱曲种“贵州扬琴”的基础上,吸收“贵州梆子”(亦称“本地戏”)等姊妹艺术的养分而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剧种——黔剧。文琴戏流行于贵阳、毕节、安顺、铜仁、遵义、黔西南等地区,迄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
日前,记者拜访遵义市文琴戏传承人石德风老师和他所在的剧团。当天正遇上他们排练,还未走进屋内,清脆的唱腔、婉转的配乐便传了出来。走进屋内,只见表演人员或身着戏服演唱,或端坐一旁用心演奏,表演节奏平稳、配合默契,不由得让人拍手叫好。
据了解,今年77岁的石德风,是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琴戏第四代传承人。从小就喜欢音乐的他,凭着一腔热情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自学了几十种传统演奏乐器和音乐、戏曲技能。他与文琴戏为伴近半个世纪,一直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培养后继人才。
“文琴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我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石德风告诉记者,剧团现有固定成员25人,每周保持至少三天的排练频率,不时还会受邀去各地进行表演。
“我来到这里后,每天心情很愉悦,身体也越来越好。”文琴戏剧团队员王希云说,希望通过自身的行动,影响更多人,让文琴戏能家喻户晓。
其他人对文琴戏是热爱,但石德风对文琴戏却是“痴迷”。在与文琴戏相伴的几十年里,石德风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文琴戏中。
在石德风的家里有一间“藏宝室”,里面的“宝贝”大多与文琴戏相关,有他亲手制作的乐器和道具,还有亲手抄写装订的剧本,就连表演用的服装,大部分都是石德风和爱人李兰芬亲手制作。“我们因为文琴戏结缘,多年来我们的表演服装都是他负责设计、裁剪,我负责缝纫。”李兰芬告诉记者,他们家算是“文琴戏世家”,从父辈传承至今已经传了三代人,现在传承任务已经落到了大女儿石继兰身上。
石继兰原本是学习美术专业,但受父母亲的影响,加之自身也热爱文琴戏,她便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作词作曲,退休后也加入了父亲的文琴戏剧团。现在主要负责剧团的杨琴演奏以及作词编曲等。截至目前,石继兰已主持创作了《红军送我一把壶》《遵义我美丽的家乡》《遵义有条红军街》等文琴戏新剧目。“我的作品,主题都来源于生活。有的来源于党的最新政策,有的来源于地方故事。我在不断的学习中总结经验和不足,希望能创作出更多好作品。”石继兰说。
在谈及文琴戏传承时,石德风一家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主动加入研究学习文琴戏,为遵义文琴戏发展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