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昭君故事弘扬昭君文化 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02-08 14: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昭君出塞,千古佳话,昭君文化积淀厚重。

两千多年前,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而后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昭君墓即青冢。

昭君出塞的故事从古流传至今,人们敬佩她远离故乡,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定而做出的贡献,使得胡汉百姓得到了一段暂时安稳的环境,团结了两国人民的感情。而昭君的形象,则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昭君的故事,也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昭君从历史中走来,成为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一位杰出女性。昭君出塞和亲,结束了汉匈长期战争和对峙的局面,带来了六十多年的和平友好局面,其时间之长,贡献之巨,影响之远,在古代民族关系史上是少见的。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尤新。王昭君是美的化身、和平的使者、民族团结的象征,王昭君传说故事具有文学、历史、人文价值。昭君出塞为中国国内民族由冲突、战争到和亲、内附、和睦相处,直到融合,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占有显著地位,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形成与发展以及处理民族问题借鉴的重要内容。

张茂林,昭君文化首创人,全球华人影响力盛典主席团常务副主席,与此同时,在创造昭君文化、开拓昭君文化基础上,张茂林同志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研究国学理论,撰写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论文多篇。创作多幅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儒家、道家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人物作品,抒发爱国情怀,讴歌科学发展,礼赞和谐社会,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国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即使时光流逝上千年,王昭君在中国人民心中始终具有永不衰减的魅力,昭君自觉的把个人命运与国家需要联系起来的高尚品德,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奋斗的精神,都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昭君文化不仅是中国的,内蒙古的,也是世界的。昭君故事不但在塞外流传了千百年,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在不断产生新的传说,这突出了王昭君传说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后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进程中,昭君文化必将融入全国各民族大团结中,成为打造国家和平统一,促进世界和平的光辉典范。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