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双重意义巨大,湿地修复时不我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2-02 19: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修复”。这一主题强调了优先恢复丧失或退化湿地的迫切需要,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采取措施修复湿地。修复湿地不仅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价值,推动多个生态环境相关国际公约目标的实现,也具有改善民生、助力减贫的社会经济意义。

从净化水质和提供清洁水源,到保护人们免受风暴潮和洪水的威胁,维持关键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储存大量的碳,缓解气候变化,湿地为人类带来了无可比拟的惠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全球范围内的湿地正遭受着来自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威胁。据《湿地公约》秘书处统计,近50年来,全球已丧失了超过35%的天然湿地,湿地丧失的速度是森林的三倍。湿地的快速丧失或退化已严重威胁到湿地为人类社会所能提供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如今,已到了迫切需要提高全球对湿地重要价值的认识,并鼓励采取行动,恢复和保护这些重要的生态系统,以阻止和扭转湿地快速丧失或退化趋势的关键时候了。

今年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修复”。这一主题强调了优先恢复丧失或退化湿地的迫切需要,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采取措施,修复丧失或退化的湿地。

该主题与“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2021-2030年)”倡议所倡导的“治愈地球”努力遥相呼应,并将为之做出贡献。这一主题也与去年11月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武汉宣言”精神一脉相承。“武汉宣言”重申和强调了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呼吁“采取适当和紧急的措施,实现遏制和扭转全球湿地丧失的目标”。

图片来源:新华社

湿地恢复后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好处,主要包括: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碳储存、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和加强气候变化适应;加强对洪水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防护;促进旅游业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可持续生计,助力削减贫困等。

因此,恢复湿地可以直接服务于《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相关目标的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在延续和加强传统的自然保护方式的同时,也强调了生态系统修复对于扭转和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态势的重要作用,这在其目标2中得到了充分反映:“确保到2030年,至少有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区域得到有效恢复,以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及生态完整性与连通性”。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基于自然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与包括湿地在内的重要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直接相关。无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紧密相关,都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政府在过去十年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与湿地保护修复有关的总体制度方案,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等。其中都有关于湿地修复的专门内容和要求。《全国湿地保护规划》提出的一项主要任务便是“采取近自然措施,重点在‘三区四带’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湿地开展综合整治和系统修复”。除此之外,还制定并实施一些针对性强的有关湿地修复的专项行动计划,如《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前者的目标之一是“到2025年营造红树林905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9750公顷”;而后者则要求到2025年全国互花米草清除率达到90%,有效遏制这一外来入侵物种的扩散趋势。

中国在湿地修复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主要得益于人工修复,中国近20年来红树林面积从2.20万公顷增加到2.71万公顷,成为了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增长的国家之一。自“十三五”以来,中国整治修复海岸线1500公里、滨海湿地3万公顷。

现在距离203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生物多样性公约》“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所确立的目标只有不到7年时间了,而对于实现这些目标至关重要、可做出积极贡献的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却道阻且长。扭转湿地快速退化丧失的趋势,任重道远,时不我待。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英文版标题为"Seize the moment"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实习生王湘玥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