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合作社”晋级“联合社” “太公蔬院”解锁乡村振兴新模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12-19 10:4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2-19 10: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2月16日,淄博市高青县,室外寒气逼人,蔬菜大棚内却温暖如春。在“太公蔬院”联合社种植基地,一筐筐新鲜的西红柿、丝瓜正在装车外运,农民群众冬闲变冬忙,铆足劲儿地抓生产促增收,寒冬荒芜的田野焕发着热情和活力。

“成熟的西红柿不容易保存,不及时运出去的话,就会变得不新鲜。”花沟镇陈庄村大棚种植户刘新华正满头大汗的忙着装车。他种植的10个大棚西红柿眼瞅着就要成熟上市,存储和运输问题一直让他忧心忡忡。

前两天,他还盘算着联络一下以前的老客户过来收购。还没等他行动,基地里的运输车就排起了长龙。从早上忙到现在,他一边招呼采摘装车,一边打听这些收购商的来路。

“是张书记吸引我们过来的!”客商口中的“张书记”正是“太公蔬院”联村党委书记张新建。作为带头人,张新建依托“太公蔬院”联村党委成立了联合社,从种、管、销等方面统一生产规程、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物资供应、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渠道,既解决了菜农的后顾之忧,又让农产品种得好、卖得贵。

张新建说:“以往的村集体、合作社发展产业大多是单打独斗,散户自己种植自己售卖,种植环节效率低,销售环节有局限性。我们现在发展联合社,让村与村、产业与产业之间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以此来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赤松茸、水果玉米、大棚丝瓜、西红柿……如今,“太公蔬院”联合社吸纳了6家合作社加入,蔬菜品类达到20多种,并辐射周边的8个种植基地的300余座果蔬大棚。

从“合作社”到“联合社”,虽然仅一字之差,却是现代农业的一次全新实践。在种植品种上,联合社多次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统一培训,指导合作社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行情,合理选择种植品种,实现效益最大化。

陈庄村菜农刘新华在联合社指导下,尝试着种了一个棚的早春西瓜,联合社又帮着牵线搭桥,3天时间就全卖完了。最后一算账,比起以前种丝瓜,不仅节省了大量劳动力,收入也比原来高了许多。

“跟着联合社有钱赚,好日子有奔头!”刘新华成了联合社的“代言人”。除了菜农自身种植收益,还能额外领到一份分红。联合社还预留15%公积金用于联合社的发展和投资运营,预留10%公益金用于社员培训、新产品试种推广、社员参观学习等方面。剩余75%按照合作社加入联合社的股份比例进行分红,合作社预留15%用于村级合作社的发展,剩余的60%用于社员的分红。

在高青县花沟镇,依托太公蔬院联合社,正积极探索创建乡村振兴“1+1+X+N”产业联合体,即镇党委统一领导,联村党委联享资源,依托“N”个龙头企业、冷链物流等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为“X”个合作社提供信息发布、仓储、分拣、周转服务,推动4.6万吨果蔬从“卖当季”延伸至“卖全年”,走出一条高收益的致富新路子。

目前,高青县已组建10家联合社,覆盖全县56个行政村党组织,现代农业发展的“朋友圈”正日益壮大,成为拉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