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仁怀农业专家助力中非农业合作

贵州仁怀农业专家助力中非农业合作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2-12 17: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作为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罗登峰积极响应祖国援非号召,两度来到遥远的非洲大陆,传播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帮助欠发达国家减少饥饿和贫困,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

今年60岁的罗登峰是贵州仁怀人,早在十年前,他便前往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参加为期8个月的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在当地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担任园艺教师。

2018年11月,罗登峰重返非洲,参加为期3年的中国援津巴布韦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项目,任园艺专家兼专家组副组长。

“我在非洲做了很多有成就感的工作,同时收获颇多。”罗登峰说,虽然援非生活很辛苦,但再苦再难都要挺身而出。“我为能参与到这样伟大的事业中来而倍感自豪。”

罗登峰是仁怀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同时也是民盟遵义市委仁怀支部副主委。他说:“援非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能够吃苦耐劳、熟悉基层的农业人才。经过层层选拔我得到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援非是拓宽视野和探索世界的机会,同时也是我年轻时的梦想。”罗登峰补充说到。

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于2009年启动援津高级农业专家项目,第三期共派出10名中国农业专家,罗登峰在此次援津项目中任园艺专家兼专家组副组长。

2021年7月,津巴布韦农业部授予专家组农业援助特殊贡献奖。今年11月,援津高级农业专家组援非案例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罗登峰所在的专家组一行将中国的扶贫模式带到了津巴布韦,他们在津巴布韦创办了中津农业合作示范村。

罗登峰回忆道:“在津巴布韦应用中国的扶贫模式极具创意,我们的专家组肩负着在村里实施不同农业项目的重任。”

据介绍,专家组带领村民种玉米、养鸡、养兔、建太阳能提水站、建培训中心,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津巴布韦电视台还采访报道了他们的有机蔬菜试验示范基地,并向电视机前的观众发出前来参观的邀请。

当地村民成为合作社的股东,专家组向他们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在专家组的指导帮助下,该村106户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150美元。

罗登峰说:“这对当地人和我们来说都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消息,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前来参观的津巴布韦农业官员们更是打算以此为契机,在全国建设更多中津农业合作示范村,更好地造福当地人民。

授人以渔 持续发展

在援助期间,罗登峰和专家组多次走访有关机构、企业和农场,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并找准病灶,对症下药。

罗登峰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将给钱给物的‘输血式’帮扶,拓展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造血式帮扶,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罗登峰培训的学员主要是津巴布韦农业机构的工作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小农户等,为了通俗易懂,他就用在当地拍摄的照片来帮助理解,得到师生和官员的一致好评。

通过试验示范,罗登峰找准对路当地市场、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园艺作物品种和栽培管理方法并推广应用。此外,他撰写了十多篇调研报告,提出的很多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

津巴布韦盛产柑橘,当地柑橘早在2015年便获得对华出口资格。随后几年中,中津两国持续就检验检疫要求进行谈判,并于今年1月终于达成共识,签署《津巴布韦柑橘对华出口议定书》。

罗登峰撰写并发表了多篇柑橘产销、虫害防治、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调研报告和建议,对推动双边农业合作以及两国经贸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罗登峰表示,《议定书》将促进中国的柑橘种苗、果园管理办法以及中国柑橘种植标准进入到津巴布韦,有力推动当地农业的复苏与发展。

“津巴布韦阳光充足,气温宜人,独特的自然条件培育出的柑橘香甜多汁。相信来自津巴布韦的柑橘在丰富中国人民菜篮子的同时也将帮助当地减贫惠农。”罗登峰补充说到。

据了解,位于南半球的津巴布韦季节与我国气候相反,其柑橘生产季节正值我国柑橘生产淡季。反季节供应将有效缓解我国市场需求紧张的情况。

解决问题 克服困难

罗登峰说:“相互尊重是最重要的。我在非洲交到了很多朋友,当地人也通过我和其他专家来了解中国。”他教非洲人民用传统的方法制作豆腐,还教他们做家常菜。

两段援非经历对罗登峰来说,是苦乐参半的生活历程。他不得不面对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异国他乡忍受思念之苦,经常被野生植物刺穿鞋底伤到脚,肩背被烈日晒得脱皮可以像纸张一样撕下来……但同时,也收获了友谊,收获了快乐。

他说:“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绞尽脑汁也得想办法解决。如果只是按照流程办事,那这些问题永远也无法解决。”

罗登峰擅长的研究领域是果树专业,但在津巴布韦,他负责的是玉米种植项目。他不得不自学玉米和蔬菜种植方面的知识。“自豪的是我做到了,当地农民也很满意。”

(记者 许琳 杨军 编译 赵妍迪)

原文见12月10日中国日报11版 英文链接: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212/10/AP6394285fa3102cbfe0adc51e.html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