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诗词里的萧关——宁夏泾源

走进古诗词里的萧关——宁夏泾源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11-26 19:0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从秦朝一直到唐朝,瓦亭县在历史上变过几次名字,也叫过乌氏县,到北宋以后,瓦亭这边就成为一个寨,也是一个驿站。里面这个明长城,东城门叫正平门,意思是保卫甘肃的镇原和平凉,南门叫隆化门,隆化指的是宁夏隆德,泾源过去叫化平县,西城门叫巩固门,就是维护宁夏固原安全的意思。”萧关文化园管理员张杰动情地讲述起这里的繁华与沧桑。

张杰是一位热心萧关保护工作的老者,今年近70岁的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萧关遗址保护工作,站在城墙上,他遥望古迹,畅想未来:“我喜欢这里,这个地方象征着瓦亭的经济发展,我会用我力所能及的力量维护好瓦亭古城,不要遭到破坏,通过旅游带动这里的经济发展,帮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瓦亭未来光明的前景。”

瓦亭古城位于宁夏泾源县大湾乡境内,六盘山东麓,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的关隘。自汉唐起就雄踞萧关古道,是历史上西北地区的重要关隘之一,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萧关就在此地。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这是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塞下曲》。它在“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四关之中称为“关中”,见证了过往血雨腥风、金戈铁马的岁月。站在新修的萧关文化园,巍峨耸立的汉阙门没有了边关狼烟的肃杀,一派寂静。阙门上,萧关两个大字遒劲有力。

文化园的对面是瓦亭古城,旧城已是残垣断壁,只剩下一道道厚重高大的土墙。登高鸟瞰,古城轮廓清晰可见。

萧关文化墙上镶嵌着汉代以来描写萧关的18首诗词。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到岑参“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的豪迈,从贾岛“萧关分碛路,嘶马背寒鸿”的悲凉再到卢纶“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的无奈。

萧关,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也成就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军旅情结。他们望关山而长啸,溯泾水而歌咏,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文,给阳刚的萧关平添了几分柔美。

烽火台已成为历史的印迹。在那些湮没于黄沙中的长城残垣上,在那些残破却威严挺立的垛口烽堠上,记录着他们昔日的悲壮与荣耀。“时危多战垒,猛将守萧关”和熙熙攘攘的丝绸之路早已被草木和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所替代。

今年宁夏泾源县瓦亭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今,萧关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这片土地上,既留下了人类艰难跋涉的足迹,也弥漫过铁血厮杀的战争风云,还有着无数牵动情肠的憧憬。(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图片由泾源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