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搏浪行砥砺奋进新征程——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30周年发展纪实

来源:鹤壁日报    2022-11-01 11:54
来源: 鹤壁日报
2022-11-01 11: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编者按:

在全国上下热烈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了成立30周年的里程碑节点。今日起,本报推出《“风雨三十”书华章,“二次创业”谱新篇》专栏,带领读者感知和领略我市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示开发区与广大企业一起茁壮成长、蝶变跃升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原昆鹏

成立30年来,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聚焦发展定位,紧盯主责主业不散光、紧扣产业转型不停步、紧抓体制改革不放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急难险重中勇毅破局,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为鹤壁新城建设打下了第一根桩基,培育了全市唯一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全市首家省级产业研究院、全市首家省级中试基地、全市唯一的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获批全市唯一的全省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唯一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些突出成就,为鹤壁转型发展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鹤壁改革创新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一代代开发区人以“闯”的精神、“干”的劲头、“实”的作风,书写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答卷,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

开发区街头。

天海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汽车连接器研发生产企业。

河南捷美特镁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镁合金棒材、镁合金型材等。

鹤壁航盛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网联产品实现了人机互联、远程控制、语音识别,打破了国外垄断。

河南仕佳光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中原光谷。

科创中心。

镁精深加工企业鹤壁威尔克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明镁新材料研发基地。

 

三十而“立” 继往开来万象新

30年前,伟人南方之行的浩荡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给华夏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更点燃了鹤壁创业者们缔造一个新鹤壁的热血激情。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从鹤壁的实际出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全市人民强烈的发展愿望,解放思想、冲破禁锢,作出了建设淇滨经济开发区的重大决策。

1992年11月1日,淇滨经济开发区在万众瞩目中开工奠基,成为省政府批准建设的第一个省级开发区。自此,一粒高新“种子”在鹤壁试种,一擎“火炬”在这里熊熊燃烧。

时间丈量着发展的进度,也标出了攀登的高度。

30年砥砺求进,推动鹤壁实现了从“豫北小城到中原名城”的发展巨变。鹤壁建市之初GDP只有0.51亿元,1992年启动淇滨经济开发区时GDP刚过20亿元,可谓基础差、底子薄。2021年,全市GDP成功突破千亿元大关,是建市之初的2000倍。以开发区为依托,鹤壁创建了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国家双拥模范城等国家级试点示范近百个,在现代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今天的鹤壁,已在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京港澳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30年筚路蓝缕,推动鹤壁实现了从“资源立城到多元兴城”的发展巨变。鹤壁因煤立市,煤炭——这个被称为“黑金”的资源,多年来作为鹤壁发展的强大引擎,曾经让这座城市“煤飞色舞”。但“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开发区的建设发展,让鹤壁产业格局由“一煤独大”向“多业并举”转变,汽车电子电器、光电子、镁精深加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煤炭产业占工业比重由最初超过90%下降到6.1%,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47.7%。今天的鹤壁,已在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增长动力加快转换,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30年凝心聚力,推动鹤壁实现了从“偏远边城到中心之城”的发展巨变。开发区先后经历了筹备初创、起步创业、快速成长、转型跨越四个时期,实现了从零开始到全市经济建设“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的历史性跨越。开发区现辖金山、城北、城东3个工业园区及正在申建的鹤壁综合保税区,总面积达66.76平方公里,总人口达7.8万人,现有各类市场主体5981家,其中企业3055家,主导产业为汽车电子、光电子和镁基新材料。开发区的建设发展,让今天的鹤壁从“一条大街一岗楼,一个警察看到头”,成长为新老城区统筹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城镇星罗棋布、城乡相融共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30年波澜壮阔,推动鹤壁实现了从“内陆山城到开放新城”的发展巨变。在改革开放带动下,开发区应时而生、拔地而起,为鹤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闯出了一条新路,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引进省外资金和利用境外资金增幅连年位居全市第一。开发区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等紧密合作,推动建成省级以上研究院、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78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改革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让鹤壁走向全国、拥抱世界,鹤壁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国家镁质检中心建成投用,鹤壁综合保税区建设全面启动,今天的鹤壁,正在成为开放的高地、改革的热土、创业的良田。

30年笃行不怠,推动鹤壁实现了从“灰色煤城到富美鹤城”的发展巨变。曾经作为一座“煤城”,灰蒙蒙、黑乎乎、脏兮兮,一度是鹤壁的主色调。迁建开发区以来,如今的鹤壁,山水交融、蓝绿交织,碧空如洗、淇水如玉,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3.3%、39%、44%,昔日“煤城”变“绿城”。生态环境成为城市新名片,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创建,淇河水质持续保持全省城市河流首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等主要生态环保指标全省领先,整座城市一街一景、一路一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道路林荫化、绿地功能化。今天的鹤壁,更加生态宜居,已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正如市委书记马富国所说,开发区是鹤壁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开拓者,为鹤壁新城区建设打下了第一根桩基、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鹤壁发生的深刻变化、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是‘出彩经开’的生动演绎和最好诠释。可以说,没有开发区,就没有鹤壁这座美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没有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就没有鹤壁今天良好的发展态势。这是对开发区30年来发展成就的最高褒奖。”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军说,“30年来,务实、自律、向上、自强的几代开发区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精卫填海之志,以夸父追日之勇,以创新引领之笔,筑就卓越之路,谱写了一曲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锦绣华章。而立之年的开发区,阔步走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大路上。”

三十而“丽” 乘风破浪踏歌行

1993年,淇滨大道、兴鹤大街建成通车,建成区面积达3.8平方公里。

1997年,城市框架基本拉开,建成区面积达6平方公里。一年快速起步、两年摆放项目、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形成规模目标基本实现,一座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

2000年,开发区工管委统筹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积极推动汽车零部件、新型材料、信息电子、镁精深加工等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双向发力、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开发区成为鹤壁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8年10月,开发区、淇滨区正式分离。开发区中心任务转至工业经济发展上来,再次担起鹤壁市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的历史使命,逐步形成了支撑鹤壁工业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2010年11月,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命名为鹤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建设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 ……

开发区创业初期,工作千头万绪,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每征用一块土地,都牵扯到两县、郊区及乡(镇)、村,协调起来相当复杂困难。生活条件更为艰苦,远离市区,开发区人早出晚归,两头不见太阳,当时流行着一种说法:一看脸黑得像非洲人,就知道是开发区的人。一批批创业者和建设者以开发区为家,众志成城、夜以继日奋战在一线,以苦为乐、毫无怨言,不管环境条件如何艰苦,大家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战斗热情和创业激情,都为能参加开发区的建设而感到自豪。

正是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感召下、鼓舞下、激励下,开发区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的斗志、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惧千难万险、校准前进方向,从一砖一瓦建起,通过30年的接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把鹤壁新城区的美好蓝图化为现实图景。

如今的开发区已成为我市高端制造的一面旗帜、产业转型的一面旗帜、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汽车电子、光电子、镁基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汽车线束连接器、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系统、PLC型光分路器芯片、AWG芯片等一批硬核装备、硬核产品打破技术壁垒、抢占国内外市场、跻身“大国重器”,一批高端制造业企业强势崛起,“经开制造”有力撑起“鹤壁制造”的脊梁,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全市第一。

三十而“砺” 勇立潮头敢为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新一轮改革开放风劲潮涌。

时代大潮奔腾不息,见证前进的脚步和奋进的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也是开发区踔厉奋发、改革创新的十年。一路豪情一路歌,开发区整装再出发,奋力书写新时代更加出彩新篇章。十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8%,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7%,国家级经开区考核由140位跃升至103位,晋升37个位次,先后获得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省对外开放先进开发区、省第一批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等荣誉。

——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8家、全市占比4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7.1%提高到63.5%,全市居首;科技型中小企业65家,居全市第一。围绕建强创新平台,率先在省级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建设方面实现突破,天海集团获批组建“河南省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器产业研究院”,仕佳光子成功申报“河南省光子集成芯片中试基地”,开发区代表鹤壁,在全省科技创新应用领域赢得一席之地。围绕加强创新投入,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28%,财政科技投入增长35.3%,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比达3.5%,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6%。

——产业转型驶入快车道。努力培育10家年营收超10亿元级企业,规划建设10个年产值超10亿元专业化产业园区,以“双十亿”为抓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国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增至31家,省级智能工厂(车间)达到22家。以天海集团为“链主”,组建“鹤壁汽车电子产业集团”,带动358家关联企业协作配套、集群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已成为我市“四优三新”主导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极。以仕佳光子为“链主”,探索“中科院半导体所+中试基地+企业+产业引导基金”成果应用转化模式,打通“产学研用”堵点,吸引47家光电子上下游企业聚集发展。以海镁科技为“链主”,联合明镁镁业等31家企业成立“镁基新材料产业联盟”,聚焦变形镁合金产业链分工协作、联盟式发展,高性能、轻量化镁合金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

——开放发展形成新格局。聚焦招大引强卡点落子,青岛海尔、广州工控、武汉中电光谷等头部企业落户开发区,总投资110亿元的海尔轻量化产业园项目顺利实施,总投资50亿元的鹤壁综合保税区、总投资50亿元的中原光谷、总投资20亿元的镁业小镇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三大主导产业、N个专业园区、一个对外开放平台“3+N+1”的开放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今年年初以来,新开工项目39个,总投资161.4亿元,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9%,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巩固。坚持集群培育,滚动实施“三个一批”项目59个,总投资320亿元,实现了快开工、快投产、快达效的推进格局。

——营商环境实现新提升。以“一窗通办”为突破口,聚焦“放管服”改革,大力实施企业信用修复、法治环境提升等五大行动,314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全市综合排名第一。打造了政策直通、建筑许可、人才服务三大营商环境品牌,探索形成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天海模式”,建立了“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出让制度,为产业转型、开放合作创优了环境、蓄足了动能。

——体制改革释放新活力。在全省率先实行“管委会+公司”模式,组建鹤壁经开集团,创新市场化开发运营方式,对标上海漕河泾开发区,鹤壁经开集团“环境建设者、产业推动者、服务提供者”的定位更加明确,公司融资25亿元,投资建设中原光谷、鹤壁镁业小镇等8个园区,与海尔、中原证券合作设立6支产业基金,股权投资梦云科技等15家高成长性企业,为开发区建设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产城融合呈现新局面。北部新城建设全面铺开,107国道综合整治及廊道绿化打造成景,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汽车主题公园、海河“一刻钟生活圈”等建成投用,现代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加快“三区协同”发展,积极推进黎阳东路、泰伯北大街、天赉北大街三条道路建设,科学布局龙岗汽车电子产业园、高分子汽车线束产业园等项目,全面形成与鹤壁科创新城一体推进、共建共享、融合发展格局。支撑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初形已现、效果已显,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三十而“励” 接续奋斗再扬帆

站在新起点,逐梦路更宽广。“开发区将用更高的眼光和标尺做牵引,从鹤壁改革发展史、开发区创业奋斗史中汲取力量,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干事劲头,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壮志,紧抓省委、省政府强化顶层设计、支持鹤壁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机遇,锚定‘全国进百强、全省当先进’目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传承改革基因,汲取奋斗力量,弘扬‘经开精神’,激昂发展动力,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奋力谱写开发区‘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更加出彩绚丽篇章,奋力在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中走在前、作示范。”王军表示。

发展定位

加快构建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特色优势鲜明、发展动能强劲的开发开放体系,努力在续写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进程中走在前、出重彩。

发展目标

围绕“三区一高地”(打造创新发展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产城融合样板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发展定位,高水平构建科技创新体系,高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标准打造对外开放平台,确保“全国进百强、全省当先进”,到2025年成功跨入全国百强经开行列、省年度综合评价进入前列。

具体目标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增长,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主导产业投资占工业比重超过70%,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25%。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亩均税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级绿色园区。

开放发展打开新局面。坚持边申边建边招,加快推进鹤壁综合保税区建设,发展“保税+智能制造”“保税+服务贸易”“保税+口岸物流”,全面融入双循环体系,着力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新平台。

发展布局

围绕“全国进百强、全省当先进”奋斗目标,着力打造“一城一镇一园一区”四大发展板块,积极构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支撑有力、产城融合互动的开发开放新格局。

一城:高质量、高品质建设北部新城,努力建成鹤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重要一极,打造具有鹤壁特色的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新样板。

一镇:高质量、高水平建设镁业小镇,努力构建服务一流、环境优质、特色鲜明、宜业宜居的镁产业综合载体平台。

一园: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龙岗创新创业园,推动与鹤壁科创新城产业协同、功能协同、设施协同,着力打造“三区协同发展”新高地。

一区:高质量、高水准建设鹤壁综合保税区,坚持边申、边建、边招,确保一年见成效、两年成优势,着力打造鹤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前沿。

发展路径

围绕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布局,以实施“九大行动计划”(科技创新突破行动计划,汽车电子电器产业优势再造行动计划,光电子产业培优育强行动计划,镁基新材料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育集群行动计划,重点企业“倍增计划”,以“亩均论英雄”推动园区集约发展行动计划,加快鹤壁综合保税区申建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行动计划,北部新城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行动计划)为抓手,明晰发展路径,细化任务举措,努力答好时代答卷、走好“赶考之路”。本版图片由开发区提供

(原昆鹏)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