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首富村” “棚”二代造就“富”二代

九月秋收,宁夏贺兰县金贵镇村落田野间的硬化路面上,一辆辆装载车列队成行。步入银河村村部,崭新的大红色门头、气派的标语宣传栏、洁净的乒乓球案……无不显示着这个被称为“贺兰首富村”的实力。

宁夏贺兰“首富村” “棚”二代造就“富”二代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9-23 16: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九月秋收,宁夏贺兰县金贵镇村落田野间的硬化路面上,一辆辆装载车列队成行。步入银河村村部,崭新的大红色门头、气派的标语宣传栏、洁净的乒乓球案……无不显示着这个被称为“贺兰首富村”的实力。

老支书马振锋笑盈盈地迎了出来:“首富不敢说,但全县前三名还是排得上的。”20年前,年轻气盛的马振锋初任银河村党支部书记,望着眼前暗淡的景象,心里发了慌:田间是清一色的小麦套种玉米、地旁是一码黄的破旧土坯房,社员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块钱。村集体经济的出路在哪里?那年大年初三,一直犯着嘀咕的马振锋在银川亲戚家的餐桌上找到了答案。“那个年月,大地覆霜,冬天除了土豆辣椒西红柿,本地产的其他菜几乎没有,可是亲戚家桌上的几样稀罕菜居然都来自银川本地。”经打听得知,那些菜产自光华门附近第一代温棚。马振峰二话不说,领上两委班子和几名党员骑着自行车就去看。

2002年初春,银河村部房顶上的旧灯泡被卷烟熏得昏黄。讨论会开了不下七八次,仍然有人担忧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毕竟当时钱太值钱,老百姓手头又缺钱,投资建温棚种蔬菜的想法对于几辈子只会种小麦玉米的庄稼汉们来说,太超前了。“老百姓其他的不吃可以,蔬菜少不了,你们要是不同意,我来掏钱带头干!”回忆起当时的决定,马振锋黝黑的脸上依旧显露着“说话算数”的坚定神情。

一晃二十年过去,马振锋为建村里第一批温棚摔断过腿,遭受过种植的失败,感受过被吐沫星子“围攻”的心灰意冷。然而,仅在第一波西红柿销售旺季过后,村民们就坐不住了。在随后的不到十年时间,银河村温棚连片建起,西红柿、辣椒、豆角、豇豆、叶菜……“金贵温棚蔬菜”的品牌成了宁夏响当当的蔬菜招牌,银河村也成为贺兰县金贵镇种植大棚蔬菜最多的一个村。

第一代温棚里面还点着炉子,如今的第二代棚不但能控温还能自动升降卷帘。银河村赶上了首批温棚红利的村民不仅买了车,在银川买了房,后代们还都继承了自家温棚产业发扬光大,种菜又种瓜,收入连年攀升。

“2002年开始种植温棚,种了20年,如今4个大棚年收入8万多元,测土配方、育苗栽培、防病虫害,田间管理都很熟悉。”银河四队马泽红的温棚里种植着西红柿,儿子的温棚从2016年开始种植樱桃、草莓,收入比他还高。每逢收获时节,外地客商如约而至,靠着良好的品质,马泽红的西红柿远销西安、上海、浙江等地,儿子的水果更是供不应求。

不但要种好,还要卖好。近年来,贺兰县围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先后出台40余项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坚持以支部带动、党员示范、群众参与为抓手,通过探索多元化经营、加强政策扶持、激发内生动力等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及建链强链补链等,实现一批中小微企业做大,再通过政府扶持、创新驱动等做强做优,进而实现绿色食品产业高端化、产业化、融合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新路子。(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图片由贺兰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