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反季缩水”!墨迹天气解读:等雨还是增雨?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2-09-15 10:10
2022-09-15 10: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年夏天的南方,不仅热的很难熬,降雨严重缺席也是个大问题!

温高雨少,鄱阳湖也“喊渴”

这种高温少雨持续霸屏的天气,江河湖泊也纷纷表示“吃不消”。比如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最近几个月水位持续下降,水体面积也大幅缩水。

据气象卫星监测数据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在8月21日达到了近十年最小值,还不足1000平方公里。无论跟今年6月底监测到的最大水域面积相比,还是跟历史同期的水域面积相比,都“缩水”了大约7成。

在水体面积缩水的同时,鄱阳湖的水位高度也在快速下降。鄱阳湖代表站星子站,8月6日水位降到11.99米,8月19日降到9.99米,9月6日降到7.99米。这三个日期,也分别是今年鄱阳湖进入枯水期(12米以下)、低枯水期(10米以下)、极枯水期(8米以下)的时间。

图片来自:墨迹天气时景社区

要知道,通常7-8月份正是鄱阳湖的丰水期,枯水期10月-11月才会到来。而今年不仅枯水期、低枯水期、极枯水期都大大提前,创下最早纪录,从枯水期到极枯水期也仅仅相隔一个月,间隔之短也是有记录以来从未有过的。鄱阳湖这种反季节反常态的枯水,确实是历史罕见。

不止鄱阳湖!长江流域深陷“少雨困境”

鄱阳湖的反季节枯水,不仅是因为当地持续高温少雨,也是因为长江上游的来水,实在太少了。墨迹天气气象专家分析称,在强盛的副热带高压长期控场之下,长江流域多数地方在过去的一两个月中,高温盛行、降雨缺席是常态。鄱阳湖的“渴”,其实也是长江流域今夏的缩影。

长江流域整体降水偏少的大格局之下,湖南和江西是偏少程度最大,气象干旱最重的两个省份。墨迹天气气象大数据显示,8月份湖南和江西大部地区,降水都比常年偏少8成以上,气象干旱也普遍达到了特旱等级。

南方干旱如何破局?等雨还是增雨?

进入9月之后,南方的高温终于告一段落,华西秋雨的开启也缓和了四川重庆一带的旱情,但江南一带的少雨局面还在维持。国家级的气象干旱预警仍在每天发布,短期降水预报图上,江南一带也是空空如也,难寻雨水踪迹。

墨迹天气气象专家表示,单从近期的大气环流形势来看,江南一带的雨,暂时还是没有出场机会。夏季风南撤之后,中东部地区变成了干燥偏北风的主场,江南一带不仅下不了雨,空气还变得异常干燥。比如江西南昌,9月8日16时的相对湿度只有25%,比华北很多地方都要干燥。

850hPa风场+相对湿度场示意图:earth.nullschool.net

那么,江南的雨既然等不来,人工增雨行不行得通呢?

其实今年8月以来,气象部门已经针对南方旱区进行过多次人工增雨作业。不过人工增雨在哪增,什么时间增,可不是随意决定的,本质上还得看天气条件。毕竟人工增雨的原理,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推波助澜。

“要想下雨,经典的降雨三要素缺一不可:水汽充沛、上升运动、云中的凝结核。人工增雨主要是在凝结核这一步发挥作用,也就是在空气本身已经具备了水汽和上升运动条件的情况下,通过飞机、高炮等方式往云中撒播催化剂,让雨下的更快,雨量更充足”墨迹天气气象专家表示。

图片来自:墨迹天气时景社区

换言之,人工增雨的前提条件是大气已经有了降雨的潜力。如果本身是万里无云,空气干燥的大晴天,下雨的原料和条件都不具备,是无法凭空制造出降雨的。所以江南一带要想彻底从干旱的局面中脱身,最重要的还是得等待大气环流调整为适合降雨的形势,希望这场解渴的降雨能早点到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