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淮滨:打好“产业牌” 奏响“振兴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9-02 12:3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9-02 12: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促进群众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9月1日,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三空桥乡党委书记卢照接受采访时表示,将会多措并举盘活产业这盘棋,打造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新农村。

据了解,三空桥乡坚持以强党建作为保障,以促发展作为动能,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强党建激发展活力、抓党建促产业振兴”的新路子,实现了产业集聚、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培育特色品牌。该乡紧紧围绕“淮希牛”这一品牌,着力打造“豫南肉牛之乡”,成立的河南桃花田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投资1.2亿多元,现存栏肉牛近5000头,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3000余亩。通过实施“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产业化”五年战略,打造了“饲草供应-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市场营销”绿色循环产业链。注册的“淮希牛”抖音账号,刚刚起步已吸引6000粉丝,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电商,逐件推进“一产三产化”,形成特色畜牧经济品牌效应。在“淮希牛”品牌带动下,麻东村、张门集村建成投产2个规模化养殖场,2021年全乡又新建肉牛养殖基地4个,即将投产。该乡依托“党建+产业”双联盟机制,吸纳全县16个乡镇143个经营主体,链接党员104名,带贫1167户,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豫南肉牛之乡”雏形初现。

构建产业集群。养牛业的壮大,吸引了生猪、肉兔、湖羊等种养殖纷纷在该乡设厂投产,逐件形成了集聚效应。肖营村成立的海金生态家庭农场,总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养殖区6个,生猪养殖规模10000头,年出栏22000头,采用先进的粪污处理工艺流程,充分实现粪污零排放、零污染,实现了质量、环保、市场“三无忧”。通过务工可带贫20户,土地流转带贫120户,沼气发电可带动116户,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引进的河南省臻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亿只兔、万条羊养殖基地,实施肉兔、湖羊、双孢菇等特色产业繁育推广,种养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全乡特色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电子商务赋能。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潮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促进信息消费,激发乡村产业动能和活力。独有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叫吹”,被央视多次报道,知名度高、美誉度高,成为全县的特色网红产品,该乡抢抓机遇,走电子商务路线,建设了面向全国市场的“泥叫吹”网货供应基地,探索“企业+基地+网店”的农村商务模式,产品带动农户50余户,年生产80000件,产值40万元。

下一步,该乡表示将突出党建统领,围绕特色产业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推进转型升级,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可持续可循环的绿色农业道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图片由朱丝语、彭可馨授权使用)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