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四个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8-23 18: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许昌市深入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聚精会神抓项目、促投资、增动能,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亮点纷呈,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着力抓谋划,推进项目扩量提质。许昌市把项目谋划储备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围绕全省“十大战略”、聚焦许昌国家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和“五个强市”建设,精准分析发展定位、资源禀赋、区域优势、产业特色等,科学谋划、提前布局,推动项目储备量质齐升。一是“专班化”协调服务。市级层面建立实施常态化谋划重点项目工作机制,每月进行通报排名;市重点项目办联合市发改委等18个市直部门组建项目谋划工作指导服务小组,指导各地各部门项目谋划工作;各县(市、区)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重点项目谋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重点项目谋划工作。二是“模块化”谋划包装。积极引导各地各部门多方面、多层面、多阶段研究谋划,把同一领域、同一地域、同一产业链的“小模块”项目,像拼积木一样组合包装成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优势突出的大项目,更好地发挥重点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三是“链条化”集聚集群。以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延链补链、集群培育为方向,围绕硅碳新材料、超硬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平台公司、产业园区关键作用,找准市场主体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结合点,谋划实施了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四是“动态化”补强纳新。坚持“优进劣退、扶优劣汰”原则,及时把具有本地特色优势、潜力大、成熟度高的项目补充申报纳入重点项目盘子,全力发挥重点项目稳投资、强基础、补短板的作用

着力抓推进,切实解决项目难题。强化运行调度、专班推进、双月观摩、日调度、周讲评等措施,压茬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及时破解项目落地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努力为项目加快落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定期考评,完善推进机制。今年以来,共召开重点项目建设周例会14次,协调事项(项目)89个;召开周交办会议16次,共交办80多个项目建设事项,171个“三个一批”项目和366个省市重点项目得到有力推进。二是精细管理,抓好动态检测。按照抓深、抓细、抓实、抓具体的工作方式,将重点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审批手续、每一项建设内容、每一个施工标段列入工作台账,细化量化任务,明确责任单位,限定完成时限,实行挂图作战,加强对项目的动态监测和日常调度。三是突出重点,做到精准施策。推行“四保”白名单企业(项目)管理,指导帮助项目单位制定“一项目一方案”,推动疫情防控与项目建设双线运行、深度嵌合,确保“四保”白名单项目平时防疫不放松、急时项目不停工。

着力抓保障,持续优化要素配置。扎实开展“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全力当好“店小二”“服务员”,严格实行“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落实重大项目资源要素优先配置机制,对拟签约的意向项目和拟新开工的重大项目,靠前梳理需要的土地、环境容量、能耗等建设指标以及各项前期手续,优先进行预保障,推动了项目快落地、快建设、早见效。在用地上,定期梳理项目土地需求情况,制定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保障计划,盘活闲置低效用地,精准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在资金上,统筹安排各级财政资金,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设立资金池或产业基金、结构化投融资主体等,切实缓解项目资金紧张问题。在手续办理上,细化落实“容缺办理”“多评合一”“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改革举措,完善联审联批、并联审批等制度,为新开工项目落地建设提供“保姆式”服务。

着力抓机遇,实现项目良性循环。抢抓国家、省里政策机遇,围绕硅碳新材料、超硬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主动作为,抢占先机,全方位开展谋划、建设、保障,在省市重点项目库中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的项目占比逐步提高,为下一步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一是培育新兴产业换道领跑。各地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坚持“优中培优”“有中育新”“无中生有”,加快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引进,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掐尖领跑。二是加快转型升级延链扩容。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方向,加快与前沿技术高位嫁接,着力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三是推动两业融合开路创新。各地持续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平台、新模式和新业态。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