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上青花显匠心:扬州大学蓝印花布实践团开展暑期博物馆研学活动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2-08-11 16:48
2022-08-11 16:4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了顺应家乡南通的文化发展需求,激发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意识,8月2日,南通市崇川区虹桥街道虹东社区党委携手扬州大学文学院蓝印花布体现的新时代工匠精神研究团队的同学们开启了以博物馆为依托的暑期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学地点为南通市蓝印花布博物馆。通过对馆藏物品和历史的学习,亲手制作蓝印花布产品,立足工匠精神对蓝印花布传承的关键作用,同学们加深了对课题研究价值的了解,对“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理解。

1

扬州大学文学院蓝印花布体现的新时代工匠精神研究团队三位实践组成员合影(陈炎瑄 摄)

据介绍,南通蓝印花布在宋代称为“药斑布”,明代称为浇花布。蓝印花布的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都蕴含着一代代工匠的心血。它图案朴素优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与神话传说,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南通蓝印花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本次实践小组的三位同学参与了蓝印花布的制作。

2

参与蓝印花布制作(董欣宜 摄)

3

三位同学在蓝印花布博物馆前和作品合影(季周妍 摄)

“其实这蓝底白花的布看起来特别朴素,没有想到这背后竟然有这么多道工序,非常佩服手艺人的定力和坚持,也许是被这一抹蓝的静谧陶冶了身心,也许正是因为手艺人的沉静与内涵,赋予了蓝印花布祥和温润的美感。”实践队员朱林芝感叹道。

4

  南通市蓝印花布博物馆展示 (曾靓 摄)

南通市蓝印花布博物馆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于1996年创办的,是我国第一家集收集、展示、研究、传承为一体的蓝印花布博物馆。通过对博物馆的实地考察,了解博物馆文创产品孵化、文化活动组织、艺术品知识传播等方面相结合的现代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推广模式。

据了解,“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倡学以致用,扎根基层,扎根家乡,为乡村振兴和文化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虹东社区党委坚持将教育贯彻在日常的各类活动中,支持辖区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实践力,努力为家乡建设发展做出贡献。“非常感谢这次机会,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身边的非遗文化,并通过独特的研究视角感受蓝印花布的魅力,同时这些新时代工匠精神也将为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学习的对象。”队长李昱琳表示。(图 文/季周妍 李昱琳 供稿/扬州大学文学院 南通市崇川区虹桥街道)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