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质量发展 |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让校园变“笑园”

侗族大歌班、民族舞蹈班、民族乐器队……多元的社团活动在从江县第一民族中学闪亮登场。以课堂教学、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为载体,依托学校师资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民族文化之花尽情绽放。

教育高质量发展 |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让校园变“笑园”

来源: 天眼新闻
2022-08-09 15: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侗族大歌班、民族舞蹈班、民族乐器队……多元的社团活动在从江县第一民族中学闪亮登场。“我们重点打造合唱团、侗歌队、芦笙队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团,同时还要将进一步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升社团水平,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校园文明建设。”从江一中负责侗族大歌班的杨静美老师说。

在凯里三小开展课后服务特色社团活动的时间,民族武术、民族绘画、民族舞蹈、芦笙舞等各具民族特色的社团让学生们有了多样的选择,校园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笑园”。作为“州非遗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州级艺术特色学校”“市级民族文化示范校”的凯里三小传承发扬“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育人理念,努力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读书明理、做人成才、文化自信的新型人才。

  凯里三小民族舞蹈社团

近年来,黔东南州委教育工委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民族团结教育与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学校教学计划、各类活动开展等相结合,打造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校园文化。

  凯里三小芦笙社团

党建引领“立标”,夯实文化之魂。为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各学校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把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苗族、侗族等民族风土人情、建筑、民族服饰等常识融入教学日常,党员教师充分整合民族教育资源,在课堂上讲好黔东南民族故事,根植民族文化记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感,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民族特色风雨长廊和苗侗民族文化浮雕墙等,展现民俗民风,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班级文化建设,让苗侗民族文化更直观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让无形的民族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营造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开展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根植民族文化记忆,厚植民族文化情怀。

  黎平县龙额乡中心小学学生们课后吹起芦笙

把握学生“需求”,铺架文化之桥。根据学生类别、学习特点,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创新设置泥哨、刺绣、蜡染、民族服装设计等民间工艺课程,让民族文化、民间技艺真正进入校园、走进课堂。同时,将民族知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将民族文化融入音乐、美术、体育、舞蹈、武术等课程日常教学过程中。党员教师大胆尝试,积极向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学习,将蜡染、刺绣等民族文化工艺与民族服装设计有机结合,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苗族泥哨》《民族蜡染》等民族特色课本教材。

  凯里四幼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顺应时代“脉搏”,拓宽文化之路。在“六一”“五四”“一二九”等节日期间,创新引入民族活动、民间文艺,因地制宜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艺内涵,传承民族文化。同时邀请省、州专家到校把脉、指导,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和民族文化双促进双提升。学校党组织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芦笙、蜡染、刺绣、侗歌等非遗传承人到学校授课,走进“非遗”基地参观学习,增强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课堂教学、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为载体,依托学校师资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民族文化之花尽情绽放。目前,州级以上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点70余所,县(市)级示范点200余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秋红

通讯员 徐林

编辑 韦依

二审 刘娟

三审 田旻佳

(徐林)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