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审美文化高级研修班(第5期)在兰州大学举行

丝路审美文化高级研修班(第5期)在兰州大学举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7-19 17: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2年7月11日至14日,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课题组与兰州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丝路审美文化高级研修班(第5期)暨兰州大学2022年‘国际课程与实践周’和‘暑期学校’”系列讲座在线上成功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兰州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大学、安特卫普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和美国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等100多所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共3000余人次参加了本次系列讲座。

网络会议现场

开幕式上,课题组首席专家张进教授介绍了本次系列活动议程安排。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教授在致辞中认为,以丝路审美文化为特色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学院基于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理论和中文国际教育三大学科融合发展、优势互补的办学思路,并为人才培养搭建起高端平台。文学院副院长郭茂全教授表示“丝路审美文化高级研修班”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创设了良好契机,已经成为兰州大学学术交流的重要品牌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教授作了题为“历史的方法与谱系的方法”专题讲座。张政文在跨文明比较研究的宏阔视野下,在文史哲、教科文、中西学会通的基础上,从“方法与阐释”“历史与谱系”“历史的方法与谱系的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三个维度,对论题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作了题为“新文科方法论:四重证据法——天熊与上古史”的专题讲座。叶舒宪集中讨论了“四重证据法”的形成过程,在回顾学术史的基础上,对四重证据法在探索新文科方法论的经验加以总结,阐明其在中国本土文化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引领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丁国旗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外美学关键范畴互释互训研究”的专题讲座,他从阐释学维度解析文本的整体性意义,在坚持必须面对“文本”这一基本前提下,从“对象性”关系的建立、庖丁解牛的实践、诗与绘画的界限三个维度,详细论述了获得文本“整体性意义”的根本途径。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傅其林教授作了题为“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专题讲座,主要介绍了由其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进展情况,分享了项目推动、国际性学术活动组织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经验。

网络会议现场

比利时鲁汶大学、安特卫普大学彭静莲教授(Ching Lin PANG)基于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的现实语境,在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围绕“The Digital Turn in Anthropology: Understanding Digital Anthropology”主题,作了四场系列讲座。美国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Sara Sterling教授作了题为“Practicing Design and Anthropology in the Digital Era: Weddings in China”的专题讲座。她在中西文化融通比较的视野下探析中国婚姻习俗的历史演变,从服饰、礼仪和实践活动的纵向变迁透视社会心理和历史文化的深层结构,为丝路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分析和方法论启示。

项目组首席专家张进作了题为“丝路审美文化阐释学的主题、维度和视域”的专题讲座。他认为,丝路审美文化研究本质上是一种“阐发和生产意义”的阐释学研究,由物质、图像、文学、活态和创意等类型构成的丝路审美文化的多样性存在,需要我们擘画一种“多模态阐释学”(Multimodal Hermeneutics)或“事件阐释学”(Evential Hermeneutics),对丝路审美文化阐释学的基本议题做出系统深入的阐发,构建丝路审美共同体以辅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工程。此外,兰州大学文艺学专业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围绕“丝路审美文化”主题举办了青年圆桌会议,从理论探索和案例分析等多角度展开了专题研讨。

网络会议现场

闭幕式上,彭静莲教授认为,此次为期四天的讲座和研讨话题前沿、内容充实、学者众多,体现了跨学科、跨文化、跨语际、跨领域协同创新的鲜明特色。张进教授认为本次系列讲座取得了重要而丰硕的研讨成果,各位专家的讲座主题关系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文科建设以及人文学术创新发展的命脉和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引领意义,也将我们的丝路审美文化高级研修班推向了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