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接续奋斗再出发,乡村振兴启新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贵州一步步把美丽乡村建设的“施工图”变成百姓美好生活的“实景图”。
在贵州广袤的大地上,一个个项目落地乡村,一个个特色产业带动高质量发展,一支支乡村振兴工作队接力再出发……随着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广大农村已成为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地。
在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多彩贵州网记者采访多位全省各地的村支书,他们以亲历者的身份,为你讲述乡村振兴美好未来。
【村落掠影】焦家村,位于普定县化处镇,从前村民收入依赖外出务工。2017年以来,逐步发展起韭黄、香葱、茶叶三大产业。劳动力返乡了,钱包鼓了,村貌美了,乡风文明的理念,也在村民心里慢慢“扎根”。
走进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焦家村,灰瓦白墙、整齐的房屋鳞次栉比。干净整洁的街道,花、果、树点缀两旁……一幅美丽乡村的图景,映入眼帘。
这里是贵州省第一批5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之一。
焦家村村支书张振刚说,2017年以前,村子里主要种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满足自家食用。多数家庭靠外出务工获得经济来源。他回村任村主任前,就是在普定县周边跑运输货车。
2017年,张振刚决定回村,竞选村干部。2018年他当选村支书之后,就开始配合县乡两级相关部门部署,张罗流转土地的事。
经过考察,村里首先瞄准了一年可收割多季的韭黄。村干部、党员带头,把自家的地拿出来做试验。然后,开村民大会、小组会,一家家上门摆事实、讲道理,给村民们算“细账”。
两年时间,陆续成功流转了一万多亩土地。
连片的土地,为全村形成韭黄、香葱、茶叶三大支柱产业格局奠定了基础。村民拿着租金,在家门口务工,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6000千余元,上升到2021年的12000多元。
焦家村俯瞰
“三个产业用工量都大。”张振刚说,除草、移栽、收割、洗韭黄,样样需要人。除春节前后,每天都有300余人在山坡上、田地里忙碌。单是焦家村的劳动力还不够用,全年6万余人次用工,有三分之二来自周边村寨。
2021年7月,焦家村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争取到35个小项目,包括135栋民房的外观改造、特色寨门、石板路、沥青路、小花园、小果园、小广场、垃圾中转站、无动力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现已做完20来个,还有10多个小项目,在施工中。”张振刚说。
焦家村一角
产业支撑起来了,村民兜里有钱了,村组织更有威信了。
张振刚介绍,村支两委制定了十二条村规民约,内容涉及消费安全、森林保护、酒席置办、不乱搭乱建等,村民们都会自觉遵守。村干部一声号召,全村上百人,带着扫帚,就出门搞卫生,每月两次。
村里还成立了28人组成的义务卫生监督队,“巡视”卫生,看哪家没有扫地、叠被子、洗碗,犄角旮旯有垃圾、杂物。劝不听,监督员们就直接上手帮忙。几次下来,被“帮”的人家,也不好意思不维持卫生了。
村民每月大扫除
“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村里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但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还得靠咱们自己。”这是张振刚近期在做群众工作时常说的一句话。
为了村子发展得更好,村支两委邀请“乡贤”,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会议,围绕宜居乡村、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等,为村寨发展出谋划策。2021年以来,搜集了意见建议20余条。
“人多力量大。”张振刚对村寨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