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丨“感觉良好”,中国载人航天30年的生动注脚

这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也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建造阶段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事实上,“感觉良好”的“招牌式回答”,不仅是航天员身体健康的真实感受,也是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写照。

热评丨“感觉良好”,中国载人航天30年的生动注脚

来源:央视网 2022-04-16 20: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感觉良好!”“感觉非常良好!”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结束了半年多的“太空出差”顺利返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星辰大海,浩然征途。这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也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建造阶段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从开展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到进行出舱活动安装相关装置,从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期间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到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空间站建造关键技术至此得到了全面验证,为中国航天再创辉煌写下了坚实的注脚。

事实上,“感觉良好”的“招牌式回答”,不仅是航天员身体健康的真实感受,也是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写照。神舟五号载人天地往返,神舟六号多人多天尝试,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中期驻留,神舟十二号绕飞空间站。可以说,每一次突破和超越,振奋的是精神和气概,夯实的是自信和底气。作为中国航天迄今最长一次太空载人飞行,神舟十三号也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首次在太空跨年、过春节,首次在轨通过手控遥操作设备控制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举办了中国人首次天宫画展。这是航天技术的创新突破,更是飞天梦想的培根筑基。

梦想的引擎一经点燃,就能释放无可比拟的力量。每一次点火升空,是全民关注的盛事,也是前后相续的传承。“太空出差”期间,神舟十三号乘组专程进行了两次“太空授课”,让孩子们置身于浩瀚太空、领略宇宙奥秘,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心中。可以说,来自全民的好奇和兴趣、热爱和推崇,正是中国航天事业澎湃不息的动力;源自中国航天事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激扬的正是中国人的底气、志气、骨气。“要勇敢追梦,相信未来一切皆有可能”,航天员的瞩望,何尝不是中国航天的希望?

梦想无垠,步履不停。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30年。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浩瀚太空中出现了更多中国身影,留下了更多中国足迹。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成就了一个个“高光时刻”,创造了一次次“感觉良好”。正如在轨期间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中所深情朗读的那样:“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我们也相信,对梦想的追求不会停歇,定会铸就中国航天的辉煌!

“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返回现场里,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三位航天员神态自若。在搜索区域达数万平方公里的东风着陆场,返回舱的着陆姿态、时间地点快速精准,“越来越迅速、越来越熟练”。从容的姿态,也是雄厚的实力。今年是空间站建造决战决胜之年,困难更大、风险更高、任务更重。只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感觉良好”的声音必将更豪迈、更响亮、更硬核。

(文丨梁平)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