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美国领导全球化,反让中国“占便宜”?美国领导全球化,反让中国“占便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3-28 18: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随着近年来中美关系紧张,美国一些对华鹰派试图歪曲历史,认为美国被中国“利用”,成为全球化的“受害者”。然而事实上,美国在对华交往和全球化过程中受益良多,其近年来之所以经历相对“衰落”,根源在于国内政策失误,致使其内部分裂严重。中美在50年前尼克松访华时所展现出求同存异的务实精神,至今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50年前,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之旅是一次“破冰”之旅,创造了历史。这次访问,以及美国后续的一系列对华接触政策都很成功,帮助美国获得了有利的国际形势,并推动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势力达到巅峰。然而50年后的今天,尼克松访华的重要意义被美国对华强硬派所否定,他们认为当时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决定是错误的,甚至被中国“占了便宜”。

在纪念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之际,需要回归历史的本来面目,探讨其对我们今天处理好中美关系的意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尼克松访华的那段历史告诉我们,尽管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双方仍能够基于共同的利益进行合作。这种合作使双方受益,中国获得了更安全的国际环境,而美国则借此赢得了冷战,在国际舞台走上了新的权力高峰。在冷战结束后的30年里,美国在全球的地位与影响远远超过冷战时期,成为独一无二的世界头号强国。

当时的中美两国领导人毛泽东与尼克松都有着高超的现实主义战略思维,不约而同地认为中美要改善同彼此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对立,探索共同合作的道路。

这种现实主义路线,为邓小平时期启动改革开放政策、拥抱全球化道路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中国人民勤劳工作的结果,是中国领导人明智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与此同时,中美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相互依赖关系,中国经济为美国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最近几年,美国部分保守派,包括一些当年参与推动中美安全合作关系的人,试图曲解历史,目的是把中国塑造成意识形态的敌人,但是他们这样做可能忽视了中美曾经高度对立时期的教训。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实施封锁、禁运政策,中美这两个重要大国无外交、无贸易的关系持续了20年。结果,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大投入,抵制所谓“共产主义扩张”的威胁,特别是卷入到越南战争,导致了国内巨大的分裂,国力严重消耗。

有学者认为,中美关系的恢复对美国赢得冷战的胜利发挥了一定作用。在美国发起并领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美国经济实力与影响力达到顶峰,其自身的发展也从全球化中受益良多。这与保守派与民粹主义者抱怨美国成为“全球化的受害者”的认知是不同的。

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前,美国存在着贫富悬殊严重、政治极化、种族关系紧张、基础设施老化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显然不是全球化本身带来的,也不是同中国的贸易与投资带来的。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美国滥用了其实力地位,在对外干预与国防领域开支过高,未能将足够资源投入到国内的基础设施与基础教育方面。

二是公共政策受到大资本的过多影响,导致出台的政策倾向于资本方,而对劳动者的利益保护不足。2020年美国一项民调显示,70%以上的人认为美国的政策受到大资本集团的过多影响。

美国保守派与民粹主义者都主张对华强硬,认为对中国发动新冷战或对华经济脱钩,就能解决美国目前的危机。一些人甚至认为,如果没有当年尼克松开启对华“接触”政策,就不会有今天中国崛起、美国衰落的局面。这种看法显然是忽视了美国自身内部原因才是导致其当前“相对衰落”的最大根源。

图片来源:东方IC

有一件事拜登说的没错,那就是“对外政策起源于国内”。他提出了以中产阶级为中心的对外政策。搞好美国国内的事情是美国对外强大的基础。

但是,拜登政府与美国国会当前仍然在犯与过去同样的错误,即过度强调大国博弈,编织各种安全同盟,遏制中国的影响力,开展所谓“战略竞争”,维护日益衰落的霸权地位。这样的政策将不可避免地耗费美国的国力,从而延误解决美国国内矛盾与危机的大好时机。

中美两国应该借鉴50年前尼克松访华的现实主义精神,理性处理两国之间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分歧,加强沟通对话,求同存异;同时,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大国恶性竞争,将主要资源放在解决国内的民生与发展问题上,真正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和平发展。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美应该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提供更多的全球公共物品,为人类解决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重大问题做出更多的贡献。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