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履职出成果,“非遗”传承重创新

2018年宋水仙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在两会期间提出修建水族马尾绣博物馆。次年,通过多方努力,位于水族马尾绣的发源地——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马尾绣传承保护展示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四年履职出成果,“非遗”传承重创新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3-27 15: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在贵州少数民族全国人大代表们的建议及助推下,贵州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

2018年宋水仙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在两会期间提出修建水族马尾绣博物馆。次年,通过多方努力,位于水族马尾绣的发源地——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马尾绣传承保护展示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展示中心’如期建成,我那上万件水族马尾绣‘宝贝’终于有了‘新家’”,水族马尾绣国家级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宋水仙无比激动。她所指的宝贝就是她40多年来辛苦收集和制作的大量马尾刺绣作品,如今全部陈列在展示中心。

履职全国人大代表四年来,宋水仙一直致力于传授马尾绣刺绣技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三都县的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这些为非遗振臂发声,通过推广贵州非遗文化助力家乡发展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宋水仙只是一个缩影。

对于来自铜仁松桃的全国人大代表石丽平来说,作为贵州省松桃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从事苗绣不光是为了传承苗绣技艺,也是为了将苗绣精神和苗族文化播种给年轻一代。

“我将继续深耕苗绣,挖掘服饰当中的文化内涵,讲述松桃苗绣传承与发展背后的故事。”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石丽平身着苗族服装走上“代表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为绣娘绣爷代言。

她在松桃创办的苗绣公司实行‘计件为主+效益+产品提成’的薪酬模式,带动了4000多名妇女居家就业。

无独有偶,坚定扎根苗绣技艺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非遗苗族传统刺绣的传承人韦祖英,同样以发展苗绣反哺家乡。在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家纺织厂打工近十年后,因从小谙熟苗族刺绣,韦祖英选择返乡创业,与丈夫陈国祥在从江县马安村创办第一家电脑绣花厂。2018年,韦祖英的绣花厂年总产值达到了80余万元。

2020年3月,在从江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韦祖英成立了“从江祖英刺绣有限公司”。之后她又在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建起了6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带动了300名搬迁居民就业。

“楼上是家,楼下上班,月收入最少也能保证3000多元。韦祖英改变了我们几百个妇女的就业情况,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扶贫车间的绣娘朱兰凤十分感谢她。

韦祖英传承苗绣的观念与石丽平不谋而合,她特别重视培养新一代苗绣传承人。她经常踊跃参加免费刺绣教学、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学习。

另外,除了传授苗绣知识和技能,石丽平也常常奔走各地进行下乡培训和社区培训,让易地搬迁群众掌握苗绣技能,在社区内进行居家就业、灵活就业。绣娘宋水仙也是如此,她从去年开始就与北京市通州区残疾人联合会合作,为当地残疾人开展手工课,给他们讲解马尾刺绣技能。

宋水仙希望,“通过培训学员,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传承非遗文化,带动残疾人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同时也是贵州“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的杨昌芹,努力推动非遗竹编遗技艺带进校园。从2021年起,她在遵义市赤水县的竹编产学研基地,已经成为了遵义众多学生的课外实践中心。“竹编技艺是我们当地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将老一辈人留下来手工艺学习并传承下去。”杨昌芹说。

为实现更好的传承,人大代表们还试图将各自的技艺与其他产业结合起来。例如,石丽平尝试“苗绣+苗药”的发展思路,在松桃自治县长兴堡镇白果村流转270亩土地种植板蓝根,将苗药、苗绣、蜡染、银饰等传统技艺浓缩于香包、药枕等产品中,推进“非遗”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宋水仙也在探索将苗绣融入时尚领域,开发具有刺绣风格的文创产品。

“扶持民族文化特色产业也可以促进旅游发展。”宋水仙指出,将马尾绣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三都县游览自然风光、体验刺绣之美、感受水族文化。

履职期间,代表们提出的议案都得到相应的回应和落地。

杨昌芹表示,她曾提议让更多东部发达城市对口支援赤水,开展友好合作。近些年来,相关的产业合作和人才培养政策相继落地赤水,有效推进了帮扶合作建议的实施。

今年全国两会,她提议加快修建泸州到遵义的高速铁路,助力当地农特产外销,使贵州尽快融入成渝经济圈。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增强了责任感。我很开心能把基层民意带到全国两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杨昌芹说道。

回忆过去四年的履职经历,宋水仙格外兴奋。她表示,有着“中国刺绣活化石之称的马尾绣”有幸在水族同胞聚居的三都境内留存下来,并成为水族的传统民族文化,但却很难“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它。在被选做全国人大代表后,她制作的马尾绣受到了大量的关注,同时马尾绣也给村民们创造了更多收入来源。

“现在,我们打造出了自己的马尾刺绣品牌。我很高兴在推广家乡刺绣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大活儿的经济收入。”宋水仙激动地说。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她在今年两会期间还提交了加快推动水族文字---水书的世界遗产申请的提案,并希望成立国家级水书申遗机构。

水书是世界上除“东巴文”(纳西族使用的文字)之外另一存活的象形文字,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水族乃至整个中国靓丽的民族文化名片。

今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文件,更是让石丽平看到了贵州未来的发展和机遇。她感叹:“过去四年感触比较深的是,自己多年倾心融入这份事业,为苗绣鼓与呼,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响应,今后更有信心和动力把这份事业做得更出彩。”

展望未来,石丽平表示,“我们对于苗绣的继承与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支持,这激励着我继续努力,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觉得贵州迎来了下一个新的‘黄金十年’。下一步会更加关注如何抓住机遇去发展。”同时,她也希望更多的海内外人才到贵州来投资兴业。(记者 王茹 杨军 编译 王瑾)

原文见3月25日中国日报中国日报旗舰版18版头条新闻,英文链接:

https://epaper.chinadaily.com.cn/a/202203/24/WS623ba47ba3109375516eacb0.html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