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鱼山,灯火通明,宛如“不夜城”。
曾经,这里是发展滞缓的悬水小岛:常住人口仅500余人,每天只有一班出岛轮渡,岛上靠柴油机发电,每天只能保证大约10个小时供电。交通不便、缺电、缺医,一度是鱼山人跨不过的困境。
如今,岛上塔桥林立、管道纵横,过万产业工人日夜不息,催动这座“世界工厂”高速运转——
整岛搬迁后,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以下简称“基地”)10年建设任务4年完成,书写了令人惊叹的“浙江速度”;
投产首年,基地重点企业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石化”)即实现产值748亿元,占全市2020年工业总产值的近一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过去一年里,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二期全速推进,为我市打造石化全产业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从一无所有到“世界工厂”,基地这方热土,是我市从“不产一滴油”到国际油气产业集聚区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更是我市攻坚国家战略项目落地,抢抓机遇实干争先的生动写照。
“铁军”奋进攻坚克难干项目
“以前天天就盼着有项目能上来。”回想起整岛搬迁前的日子,渔山新村党支部副书记曹海维说。
好消息终于盼到了。2014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国家规划确定的石化基地炼化一体化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浙江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应运而生。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面对“项目上岛”的喜讯,岱山人决定“和时间赛跑”:当年12月,鱼山整岛搬迁工作正式启动。
短短20天,岱山就完成了10万多平方米的群众房屋测量等前期工作。40天,完成1370户群众房屋确权。 30天,基本完成房屋签约,取得了房屋补偿安置协议第一轮签订工作签约率97.3%的成绩,创造了令人振奋的“鱼山速度”。
这场“赛跑”还远未结束:为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运,岱山在鱼山一线推行“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阵地上、党员冲在火线上、组织关爱在心上”的项目党建“四上”工作法,上千名党员冲锋在前、吃苦在前,涌现出一批批舟山“铁军”。
“全岛以工程项目为基本单位成立临时党支部,并通过联建党支部的形式实现组织全覆盖。”绿色石化基地临时党委副书记盛代红告诉记者,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成为鱼山速度的制胜“法宝”。
位于小鱼山岛上的中核机械工程浙石化二期大件吊装项目部内,一个8人的临时党小组每每冲在一线:浙石化二期项目9台大型设备,15次设备吊装,正常需4个月的吊装工期,最终用时仅两个半月;2号乙烯大油塔吊装,传统吊装所需4000吨吊机紧缺,行业内首创采用三台吊机同时吊装;24小时在现场,与3号乙烯急冷油塔、急冷水塔吊装前期“穿衣戴帽”工序承建单位进行沟通优化,将吊装前期准备时间从20余天缩短到10天……
“项目推进遇到难题时,我们都会组建党员突击队。”该项目部经理张华告诉记者,最辛苦时,突击队员们“坐着就能睡着”。
“一直挺难的,但一直在攻坚克难。”中国铁建港航局鱼山项目临时党支部书记刘鹏飞告诉记者,在建设液体化工码头过程中,项目部一次性投入4条打桩船同时作业,并匹配了8条运桩驳以及相应的锚艇、定位驳和拖轮,近20条施工船舶组成了一支“桩基大队”。这些资源的投入,有力解决了打桩的功效问题,克服了冬季施工有效作业时间短的弊端。
2019年12月30日,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炼油、芳烃、乙烯及下游化工品装置等全面投料试车,打通全流程,成功实现稳定运行并生产出合格产品。
一座石化“不夜城”,就此翻开了崭新的发展篇章。
接续奋斗携手迈进“春天里”
自2015年6月传来第一声开山炮响,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在鱼山接续奋斗,不断着书写“浙江速度”新的传奇。
2018年3月22日下午14时,载重17000多吨的大型平板驳船“华正南海”号安全靠上基地专用滚装卸载码头,其上装载有若干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液体原料裂解炉模块。随后,一个个模块就好像“搭积木”一般,最终“拼装”成高53.31米、重3689.6吨的庞然大物。
这是浙石化创新力量的一个缩影。彼时,项目一期已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企业创新采用设计3D模型化、装备制造模块化、焊接预制自动化、现场监管视频化、施工组织专业化、项目管理信息化等手段,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零出错、零事故。
为了保障项目用电,舟山供电公司构筑了一条属于鱼山的“绿色供电生命线”。建设高峰期时,线路施工最多50个作业点同时进行,调动了近500人的施工队伍、50余艘工程船,在3个月内铺设完成总长近140公里的海缆。
2018年9月7日,220千伏鱼山输变电工程成功投运,舟山本岛至石化基地的供电通道被正式打通。这也是舟山电力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大的220千伏输变电工程。
浙石化及相关企业随迁子女就学、鱼山和岱山本岛点对点公交、鱼山到宁波南站班车……上岛5年,岱山县人大副主任、岱山社会事务综合管理组副组长夏昊帮助企业解决了诸多问题。“既是服务企业,更是为家乡出力。”夏昊说。
和夏昊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土生土长的鱼山人方照佳。他17岁出海捕鱼,2014年主动参与整岛搬迁工作。 2017年,他回到岛上开起了菜场,后来又做起五金生意。“这么大项目落户鱼山,也想为家乡建设出一分力。”方照佳说,“现在生活环境那么好,鱼山也越来越繁华,阿拉统高兴。”
3月4日上午,春光正好。站在鱼山观景平台远眺,海岸线上一座座大型石油炼化设施拔地而起;多个原油、石化产品运输码头一字排开;主干道“新时代大道”上的工程车、运输车、通勤车川流不息……
这幅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成为以下这组数据的最好注脚:去年,浙石化累计加工原油2652万吨、实现产值13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85.8%。
绿色石化,其势已成,未来可期。(记者 毛峰 陈瑶; 通讯员 侯同飞)
(侯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