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德阳广汉市北面出城,沿鸭子河西行7公里,密林掩映的三星堆博物馆出现在眼前。过去两年间,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出土大量稀世文物,使三星堆遗址继1986年大规模发掘后,再次震惊世界。
这两年,无数专家学者、考古爱好者、网友、游客把目光聚焦到祖国西南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博物馆的游客量猛增十倍。三星堆,成为又一个长期霸榜的“文博界顶流”。
这个春天,记者再次走进神秘的三星堆。
让文物得到最精细呵护
三星堆博物馆外,金黄色的油菜花铺满田野,一个灰色的大跨度钢结构大棚矗立其间。“大棚刚建成就发挥了巨大作用。”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部长余健回忆,2020年8月,广汉遭遇持续性大暴雨,当时为寻找、确认祭祀坑,已经在发掘现场钻了很多探孔,幸亏有大棚挡雨,这才避免了雨水顺孔浸入坑内损害到文物。
大棚内,6个祭祀坑上分别罩着透明玻璃舱,以确保它们恒温恒湿。舱内,身穿全套防护服的考古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忙碌着。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世界最大的青铜面具。光明日报记者周洪双摄/光明图片
记者看到,玻璃舱内有载人平台、起吊装置、纹理采集装置、3D/光谱信息采集装置,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均在严密监控之下,多台摄像机全过程记录着考古发掘……文物一出土,便被快速送进设置在现场的实验室,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原始信息,并在严格保护中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工作。
“之前,我们往往是整体提取文物回实验室进行研究。现在,我们是把实验室搬到考古现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谢振斌说,精细化考古,让文物应急保护更加精细、准确、及时。如此集中地使用这些设备,目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三星堆都属“尝鲜”。
“坑内象牙叠压着象牙,提取时必须万分小心。同时,工作面不能敞开太大,提取时间不能太长,否则象牙将迅速失水粉末化,所以趁手工具和熟练操作就变得十分重要。”余健介绍,考古人员根据之前出土象牙的保护经验和研究成果,自己制作了掏土、穿线、清理、抬升等工具。此前考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在此次发掘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数百根完整提取的象牙正安全地躺在恒温恒湿的冷藏库内,等待着进一步清理和修复。
余健还告诉记者,坑内文物每提取一层,都要再进行一次全方位信息采集,确保文物出土时的状态得到全面记录。他说:“考古发掘不只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事情,有的难题我们暂时还不能破解,但留下足够的信息,今后的研究工作就有了进一步深入的基础。”
河南省三门峡市庙底沟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鸟纹彩陶盆。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着考古工作不断进步。1986年,抢救性发掘只能依靠手刨人抬;而这次发掘提前做了充分的文物保护预案。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前所未有的高科技发掘,力求使出土文物得到最精细呵护,力求不丢失每一块泥土中可能存在的有用信息。
其实,科技对三星堆遗址考古的加持,只是全国文物科技创新工作的冰山一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文物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为“双轮驱动”,包括考古在内的文物事业开创出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仅2021年就有61项文物科技创新任务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环境考古、分子古生物学、年代学与动植物考古等联合实验室部署建设,专有装备研制应用也在持续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学科体系建设正在大步行进。
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在三星堆博物馆库房里,铜顶尊跪坐人像终于立起来了!这件青铜文物通高115厘米,由上半部分铜尊与下半部分跪坐人像组合而成。下部跪坐的铜人,双手合握于身前,头部顶着的一块方板连接上部的青铜大口尊,尊的肩部有精美的龙形装饰。
在国家博物馆,后母戊大方鼎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2021年5月28日,这件文物在三星堆文化全球推广活动中通过大屏幕亮相,惊艳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这座铜顶尊跪坐人像是“此次发掘中最重要的文物”。
这座铜顶尊人像出土后,在库房里“躺”了好几个月。“你看它的中部,只剩一小块是连接在一起的了。”余健说,后来专家对它仔细地进行物理加固,中间增加了一根支撑柱,才恢复了它跪坐的姿态。
郭汉中,是一位在三星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30余年、修复文物超过6000件的资深专家。他说,文物修复就是要还原它们本来的面貌。对这件文物来说,立着才是它本来的模样,立着才能让我们更加真切地去感悟那口尊的崇高地位。“现在看,立起来了,那种气势就出来了!”
尊,在古代是酒器,在祭祀活动中体现敬重、推崇。铜顶尊跪坐人像再现了古蜀祭祀的隆重场景。王巍说,这件文物不仅体型巨大,造型也有深意,铜人顶着的是商王朝发明的青铜礼器,“铜人把它当作很尊崇的东西顶着,这是一个证明古蜀国和商王朝有密切关系的证据”。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说,在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三星堆遗址目前已基本建立起年代与分期编年体系,展现了四川盆地与中原地区、关中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间文化的密切关系。三星堆遗址陆续出土的圆口方尊、铜顶坛人像、大型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铜祭坛、神树纹玉琮等器物,题材独特、细节丰富,既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也显示出与同时代其他文明的密切联系。这些别样的文物,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有力实证。
溯源来路,是为了展望未来;回望过去,是为了看得更远。
三星堆遗址考古的耀眼成果,并非个案。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持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注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经过考古人的不懈努力,“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点项目,以及新疆、西藏阿里等边疆地区考古工作,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一个个像三星堆这般石破天惊的发现,让世界一次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东方古国。
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添彩
在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内,一道透明的玻璃幕墙将工作区与参观区隔开。幕墙之内,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清理着一件件文物。幕墙之外,游客熙熙攘攘,现场见证一件件残损文物“死而复生”的奇迹。
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在试运行期间就受到观众热烈追捧,2021年12月18日正式开馆后,更是收获无数好评。“这个开放式的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会经常更新、展示柜中的文物,让观众第一时间分享三星堆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最新成果。”余健说。
记者看到,工作区设有文物储存区,陶器、玉器、金属器、象牙等文物均有专属的修复室,观众透过玻璃,可以观察文物修复的过程、了解文物修复的技术方法。
参观区设有图文介绍墙和实物展示柜,墙上的漫画和视频,生动直观地介绍了“如何保护修复病害文物”“现代检测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运用”“三号神树三维复原展示”等内容,为观众搭建起文物修复的知识框架。刚刚完成初步清理修复的神树纹玉琮、完整金面罩、青铜扭头跪坐人像、青铜持鸟立人像等国宝级文物,均已在实物展示柜中与观众见面。
展厅中,世界最大的青铜面具独享一个巨大的展柜。在虎年央视春晚上亮相后,它更是成为流量明星。游客纷纷走近观看、与其合影,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
对不少游客来说,在三星堆,文创馆也是必到的打卡地。面具冰淇淋、考古盲盒、潮流饰品、办公文具等品类丰富的文创产品,满足了他们“把文物带回家”的心愿。近日,来自成都彭州市的一位游客挑选了一本集章册,在盖齐了青铜神树、纵目面具、大立人等图像印章后才满意地离去,并表示:“这是三星堆留给我的最好纪念!”
近年来,公众关注文物考古、参观文博场馆的热情持续高涨。《中国考古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国宝大会》等文物品牌节目,成功吸粉无数;从火遍全国的考古盲盒,到“唐宫夜宴小姐姐”走红破圈,再到今年春节期间推出、瞬间“秒没”的数字文物藏品,更是直接将文物“活”起来变成文物“火”起来。跨界、破圈,原本深藏在学术象牙塔里的文物,越来越多地“抛头露面”,将中国故事娓娓道来,让文化自信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