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的苗医馆里有个抽屉,里面零零散散的放着一些钱,面额大都是一元、两元,她说这是条件不太好的乡亲,来看病时给的医药费。
“比如有些老人,孩子不在身边,来这里看病时说身上疼,我们也给解释了,但最后拿药的时候就说没有钱,或者是给个一元、两元。”杨惠说,钱远不够诊费和药费,但她还是尽心看病拿药,因为不落忍。“祖上说,帮人的钱,不要花,得拿着再去帮人。”所以杨惠把这些钱攒着,遇到特别难的人,干脆就给他救急。
跟着父亲学起了中医
杨惠今年34岁,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达地乡人。说起来家乡,她眼睛里是满满的光:“都说贵州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这里地势高,植被多,空气既潮湿又是香甜的,走在山上,时常像穿行在云层。”
乡里的老一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加上气候好,就是到了冬天也不冷,所以长寿的多。但也有弊端,因为空气湿,关节炎就多,腰椎不好的也多。“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讲,一个地方的某个病多,那一定有大量的能治这个病的植物在。像独角莲的功效和作用是清热解毒、治疗毒蛇咬伤、舒筋活血。一般情况下长在阴湿地方的药它是可以祛风除湿的。”杨惠说。
所以,杨惠祖上四代都从事苗药、中草药相关的工作。而她自己,可能因为父辈都常年采药,所以自己也特别亲近植物,经常和小伙伴采摘植入去卖钱,甚至经常就睡在野外了。
等到长大了点,杨惠想着当一名老师,可是因为一些原因,她辍学了,只好回去和父亲学医。最开始,因为还在辍学的打击里,又觉得万事都能靠父亲,不太上心,所以总是记不得父亲教的中医口诀,气的爸爸直骂,语重心长的教育她:“虽然你没有达到你的目的去做教师,但是女人不能靠男人,你必须有技术,得有自己自力更生,那才是长久之计。”
“可能就是父亲那时候的责骂,才有了今天的我吧。”杨惠说。
诊所搬家,用短视频打开新路
杨惠的行医之路主要是和哥哥搭档:因为哥哥是在医学院进修过的高材生,所以主要把脉看病开方,杨惠负责上山采药和配药,虽然到现在都不能独立开方子,但在诊所面对危机时,是杨惠打开了一条新路。
那要从诊所的搬家说起:杨惠的祖上和父辈都是做行走的医生,但哥哥为了在城里落脚,还是在雷山县开了家诊所。诊所就在城里最繁华的地区,人流旺,加上父辈的一些客户,生意都还不错,因为经常照顾有困难的病人,诊所还成了当地的社交中心。
五年前,因为一些原因,原来的铺子不能租了,杨惠和哥哥只好搬到了新地方,结果老客户找不到店,就流失了,新诊所一度门可罗雀。
“那时候真的很难,有位一起合伙的大哥就撑不住了,说是出去找钱挣。可是我们想,这门传统手艺不能丢,要坚持。再说,诊所还连着十几位老药农,我们倒了,他们怎么办?”杨惠说。
要不放弃,就要找到新门路。杨惠开始用微信在朋友圈加附近的人,给药房打广告,也算打开了一些市场。2019年的时候,她参加了一次公益培训,学会了拍摄和运营短视频,在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平台科普苗药的各种疗效,分享养生知识,推广苗医文化,到现在也积累了几万个粉丝,算是位小网红了。
通过“线上+线下”模式,诊所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杨惠也嫁了人,生了娃,老公从事种植业,正好和自己的医药事业互补。
“未来我想保护当地的植被和药材”
一边做苗医,一边当“网红”,一边还要照顾家庭和两个孩子,杨惠每天的生活充实、忙碌、满足:“我们这里的妇女,要么有手艺,去做苗绣的绣娘,要么在家带娃,要么出去打工了。”所以,她保持着每天不断学习的习惯,学到新东西就会使她兴奋,“我就会觉得这个人生不枯燥、有希望。”
2021年,杨惠参加了度小满与友成基金会联合开展的“乡村振兴领航员计划”培训活动,她说,通过这次活动,自己了解到外面一些网红达人的运作手法,也让自己打开了思路,比如从拍摄讲解药物,到拍摄讲解植物,辐射到更大的受众群体。
“受到培训老师启发后,我决定和嫂子一起,做一个中药材的植物园,用短视频的方式给大家做介绍。不图短期盈利,更看重它长期的价值。”杨惠说。要支持植物园,就要把生意做大。所以她一是在准备把诊所扩张人手,二是到当地的一个民族风情园里,开设一个供应药材的铺子,把生意做大。
因为要供应药材,就需要添设备,像烘干机、打粉机等等,所以,杨惠又申请了度小满推出的“小满助力计划” 10万元免息贷款,用于扩大生产。未来,除了植物园外,杨惠还想承包山林,让适合山水地形的药材整块地自然生成,保护见血青、独角莲等珍贵野生药材。
杨惠的人生很充实:“虽然是女性,我可以自己养家糊口,可以实现经济自由,我不再是手心向上去跟别人讨要,反而可以做一个手心向下的人,去帮助别人。”(张志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