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手机里保存的照片,都是难忘的瞬间。
那些瞬间,见证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履职足迹、为民情怀,改变着你我的生活,让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5年时间,履职初心不变。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让我们通过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手机相册里的照片,看一看他们的履职答卷,听一听他们的履职故事。
【人物名片】全国政协委员、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潘晓慧
潘晓慧的手机里,到各地学校、村寨去考察调研的照片很多。不过,她自己入镜的非常少。“都是奔着工作目标去,没有想到留工作照。”她说。
从2008年开始,潘晓慧已连续担任3届全国政协委员,每年都有提案,从不同角度关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
提案中很多建议,包括重视民族地区学校建设、缩小中西部教育差距、优化小学教师专业结构比等,均得到教育部答复,并在后续相关政策中,得到体现。
【镜头一】“特殊教育”少年的微笑
这张照片,是潘晓慧2021年4月到黔南州特殊教育学校考察时拍的。
“灿烂的笑脸、活泼的身影、礼貌的话语,孩子们的乐观精神,尤其感染人。”潘晓慧说,正因如此,她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
这趟原本围绕“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进行的调研,却让她关注到另一个问题——职业教育里的特殊教育。
潘晓慧了解到,黔南州特殊教育学校,学制为初中到高中六年教育,根据三类残疾学生的不同特点,开设了陶艺、烹饪、按摩等职业技能课程。但学生们中职毕业之后,接受继续教育的升学途径很少,不利于开拓就业出路。
“调研中,一名初二的男同学,在教室里声情并茂地给我们朗读了一篇课文。”潘晓慧说,如果不是借助盲文在朗读,完全感觉不到他是一名特殊少年,“很想为这些充满朝气的孩子,做点什么。”
于是,她决定围绕特殊教育,深入调研做一份提案。除了与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深入交流,走访特殊教育少年儿童家庭,收集第一手资料,她还跟随全国政协调研组赶赴江苏省,调研了同类学校,汲取先进经验做法,为提案建议作参考。
2022年全国两会,潘晓慧提交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特殊教育体系建设与保障”的建议,建议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融合教育,加大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建立更多实践基地,帮助这些特殊孩子更好融入社会。
【镜头二】为民族地区“发声”
这是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潘晓慧在会场附近的一张留影。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每年全国两会,潘晓慧都会穿上精致的水族服装参会,成为会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履职15载,她持续致力于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发声,尤其是教育方面。
2022年全国两会,潘晓慧带了三份提案上会,除了关于“特殊教育”的提案,还有一份关于“加快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建议,一份关于“建立机动车驾驶员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议。
“助力贵州职业教育”是她今年最关注的话题,潘晓慧说,根据国家最新政策,今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并行发展”的关系,2021年贵州已提出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希望能够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让贵州以升级、转型的形式,增加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数量,“给职业院校的学生们,更多升本机会,提高职业能力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支持贵州继续加大对技能型师资力量投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重大民生工程,承载很多群众期盼和心声。”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现场,潘晓慧还建议,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教师安心钻研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人性化的服务,激发师生内生动力,共同推动教育质量提升,为社会进步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履职报告】履职以来,潘晓慧已有50多份提案获得立案,涉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中关于教育的提案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