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也是新国发2号文件出台支持贵州发展的第一年,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乡村振兴建设实现“一年起好步、三年有形象、五年大变样”的目标,着力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铜仁市探索创新了“123456”工作法,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难点堵点,早谋划早安排,奋力助推全市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守好“一条底线”——千方百计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一是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对监测范围、监测程序、帮扶措施、工作要求、部门职能职责等进行了明确,网格化管理、常态化排查、动态化监测、精准化帮扶的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二是完善铜仁市防贫预警大数据平台,全程监测脱贫户数据,合理确定监测标准,优化监测程序,快速发现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开展精准帮扶,实行动态清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认定监测对象11879户45335人,累计消除风险10993户43027人,未消除风险户已全部落实帮扶措施。
夯实“二个基础”——千方百计壮大产业稳定就业
一是抓好产业。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突出点、连好线、扩大面、全覆盖”和“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做大全市经济总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路,不断巩固拓展脱贫产业攻坚成果,聚焦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市场化、机械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黔货出山”,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同时,激发农民参与热情,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产业基础。二是抓好就业。按照“总体稳定,拓展延伸”原则,继续保持脱贫人口就业领域的扶持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坚持把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作为增收的重要手段,持续开展“留雁行动”,多措并举拓宽劳务输出和就近就地就业渠道;坚持量质并重,在困难帮扶、兜底保障的基础上,对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就业困难对象开展就业帮扶,扩大就业帮扶覆盖范围,提高就业帮扶水平,提升就业质量。
抓住“三项重点”——千方百计打牢乡村振兴基础
一是打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铜仁样板区”。牢牢抓住新国发2号文件的契机,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争取在政策、信息、市场、项目、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在沿河、松桃两个重点帮扶县上,围绕五大振兴,重点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3+1”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争取支持;着力打造碧江区八官溪至江口县城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30个示范乡镇和500个示范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全市开展农村厕所、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二是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按照“分区分类、精准施策”原则,以大型特大型安置区等为重点,持续深化“五个体系”建设,大力创建“四安”家园,完善安置地基本公共服务,多渠道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支持安置区产业多元发展,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落实迁入地资金保障、促进社会融入,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同时,持续发挥帮扶工作队和结对帮扶干部的作用,实现帮扶全覆盖。三是抓好东西部协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粤黔两省、莞铜两市关于新形势下东西部协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新国发2号文件关于“支持贵州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精神,紧扣《“十四五”时期莞铜东西部协作协议》,进一步拓展协作领域,健全协作机制,优化协作方式,创新协作举措,推动铜仁10个区(县)与东莞32个镇(街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构建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新时期协作体系,促进莞铜双方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重点在铜仁高新区与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协作共建市级产业园区和大龙开发区及一县一园上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
落实“四个不摘”——千方百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摘帽不摘责任。继续坚持脱贫攻坚期间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指挥中心做法,成立市县乡村振兴指挥中心,抽派专人办公。继续执行市领导联系区县制度,并定期开展暗访。持续压实各级领导干部责任,按照“责任不松、政策不变、力度不减、监管不脱”的要求,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负责。二是摘帽不摘政策。保持过渡期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已出台新政策的按新出台政策执行,对未出台新政策的按原政策执行。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在新增政策予以倾斜。三是摘帽不摘帮扶。持续开展结对帮扶,确保过渡期内脱贫户、边缘户、突发重大困难户“三类”人员结对帮扶全覆盖。督促结对帮扶干部重点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对帮扶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解,及时反映并帮助其解决困难。四是摘帽不摘监管。继续组建10个市派驻区(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督导组,全脱产驻区(县)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难点工作开展督导。
狠抓“五大行动”——千方百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省“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紧扣“一区五地”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三大区块”协同发展,贯彻新理念、把握新要求、明确新抓手,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格按照《铜仁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制定的“路线图”,重点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转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从突出到户到人转向推动区域发展、从以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三个转变”,全力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治理“五大行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进一步补齐突出短板弱项,为实现全市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抓实“六项专项行动”——千方百计补齐短板强弱项
一是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专项行动。建立完善“发现机制、响应机制、帮扶机制、调度机制、考问机制”五项机制,按照国家、省监测对象识别标准,重点围绕因病、因残、因灾、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精细动态监测,对新发现的监测对象及时按程序纳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已化解风险的对象,及时调整帮扶政策,实现进退有序,确保不漏一户,不掉一人。二是脱贫人口增产增收专项行动。从发展产业、稳定就业、创新创业三方面实现脱贫到中等收入的跨越。发展产业促进增收方面,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康养体验、农事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稳定就业促进增收方面,采取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双轮驱动”,打通外出务工大循环,畅通就近就地就业微循环,外出务工主要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点对点帮扶的措施帮助务工增收。就近就地就业,主要通过扶贫车间、龙头企业、公益岗位等渠道,使一部分脱贫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新创业促进增收方面,不断改善农村创新创业的生态,鼓励能力强、有经营头脑、有创业意愿的脱贫人口通过创业增加收入。三是资源资产盘活专项行动。继续加强对以村为单位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形成的扶贫资产,确权到相关村集体,由村社合一专业合作社进行管理。进一步完善扶贫资产清查、核算、登记、运营、收益分配和处置等相关管理制度,强化各环节监督管理责任,扎实抓好扶贫资金、项目及资产的监督管理,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注重低效、闲置扶贫资产的处置盘活,放活资产经营权,允许资产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鼓励社会资本承接经营,通过股份合作、业务托管、合作经营及改制重组等方式,推动扶贫资产市场化运营,不断提升资产经营效益。四是“3+1”回头看专项行动。义务教育方面,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责任制和“七长”负责制,建立控辍保学工作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全市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医疗保障方面,持续做好脱贫人口等特殊人群的参保、资助、待遇保障,确保全市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实现动态应保尽保;住房安全方面,抓实农村住房安全保障防贫预警监测机制,并开展常态化巡查,实现危房动态清零改造;饮水安全方面,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管理考核办法和督查巡查制度,深化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护,持续巩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确保饮水安全。五是资金项目监管专项行动。切实抓好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补助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的管理使用,确保资产不闲置、不流失,确保资金得到规范使用,并严格按照国家资金绩效评价要求,紧盯资金“拨付率”、“备案率”、“报账率”和项目“开工率”、“竣工率”等核心指标做好监管工作。六是重点帮扶县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切实增强重点帮扶县自我发展能力和意识,按照国家、省、市相继出台的关于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系列实施意见,从加大财政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16个方面给予支持,通过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帮助重点帮扶县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尽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不掉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