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新年好】化屋苗寨:“我们在家门口就业了”

【总书记,新年好】化屋苗寨:“我们在家门口就业了”

来源:贵州日报 2022-02-03 13: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坐落在“乌江源百里画廊”的化屋村,过去叫“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昔日群山阻隔,贫困成了贴在化屋村苗家儿女头上的标签。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考察,看望脱贫后的乡亲们。总书记勉励大家,希望乡亲们“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化屋村冬景.jpg

化屋村冬景

正月,走进化屋村,目之所及楼房挺立,传之耳畔欢声笑语,所到之处窗明几净,“小康”生活的美好画卷铺展开来。

山青水绿

我当起了乡村“就业协理员”

今年23岁的赵群时常会在“朋友圈”晒一晒化屋村的山水风光。

怀抱江水,面临绝壁,保存完好的原生态美景成了化屋村的优势。尤其是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考察,看望脱贫后的乡亲们之后,化屋村一下子成为了热门旅游目的地。

返乡回家的赵群也顺势成为了村里的“就业协理员”兼“导游”。晒家乡风景,是生活日常,也是一种职业骄傲。

“我现在主要的工作是帮助返乡人员找到适合他的就业岗位,导游则算是我的周末兼职。”

化屋村村民赵群在门前挂上新年饰品.jpg

化屋村村民赵群在门前挂上新年饰品

作为一名“就业协理员”,在赵群的眼里,化屋村最令人欣喜的变化莫过于村里的返乡潮,“去年,村里外出务工的人都陆续回来了,现在差不多80%的人都选择了留在村里,村里发展好了,现在大家都不‘流行’出门打工了。”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化屋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总书记来了以后,我们村旅游变火爆了,家家开起民宿农家乐,随着旅游公路的修通,更是让村里家家户户吃起了旅游饭。”赵群坦言,如今,村里打造了30多家农家乐和精品民宿,让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吃上了旅游饭。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400元左右提升至2021年的14500元。

夏天来到化屋村旅游的游客.jpg

夏天来到化屋村旅游的游客

乡村振兴,返乡成潮。化屋村依靠青山绿水这支生态画笔,绘出了一幅旅游兴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诠释着化屋村的精彩蝶变。

时尚苗绣

让我留住了“乡愁”

“哇,这件衣服真好看。”

化屋村苗绣商店内,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琳琅满目。时值正月,化屋村不算热闹,三两游客走进商店,指着一件苗族服饰连连称赞。

“过年了,可以试下我们苗家新衣。”杨玉红对客人说。

化屋村村民杨玉学在春节前赶制特色服装.jpg

化屋村村民杨玉红在春节前赶制特色服装

杨玉红是化屋村长大的苗族姑娘,过去,为了生计,她选择了外出打工。现在,成为扶贫车间的一名工人,她乐业安居。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调研,在化屋村点赞苗族刺绣时所在的工厂,就是她现在所就职的地方。

随着化屋苗绣声名远扬,订单大增。杨玉红返乡务工,成为了一名缝纫工人。见到记者时,她正在店里招待客人。

化屋村歪梳苗特色服饰.jpg

化屋村歪梳苗特色服饰

“以前在浙江打工,收入不错,但是离家远,总觉得想回家。后来我就到了车间工作,离家近,我家就在那儿。”说话间,杨玉红指着车间前侧的方向告诉记者。

谈及现在的收入,杨玉红则欣然表示,“现在车间订购单子挺多的,特别是线上销售走得很好,这个月估计能拿个5000多。”她一边整理着商品架上的蜡染包,一边说。

今天的化屋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精彩的不仅是苗绣,更是化屋村村民的锦绣生活。

旅游发展

我办起了合作社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近年来,化屋村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旅游等产业,村里迎来跨越式发展。

作为土生土长的化屋村人,刘毅深有体会。

化屋村村民刘毅.jpg

化屋村村民刘毅

沿着旅游公路往前2公里处,有一座二层小楼,记者见到刘毅时,他正在自家的“腊肉房”里“炕”腊肉。

“过年了,‘炕’点腊肉,你们等我洗个手。”刘毅笑着回应记者。

创业能手刘毅,以前被叫作“光头老板”,现在是宜农宜旅合作社的“掌舵人”。

村民刘毅家中熏的腊肉.jpg

村民刘毅家中熏的腊肉

“我们化屋现在旅游发展得特别好,我以前开了一个光头鱼庄,今年,我转型办了宜农宜旅合作社。”刘毅说。

原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视察后,化屋村人气暴涨,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打造化屋旅游升级版正当其时。

在村党支部领办下,刘毅开办了宜农宜旅合作社,主要从销售方面发力,搞好旅游服务,利益联结全村190多户群众,其中145户以前是精准扶贫户。

刘毅介绍,从去年四月份开办以来,合作社发展整体向好。目前,规划了小黄姜种植、黄粑体验作坊、停车管理、歌舞表演、导游培训等十多个旅游营收项目。

“今年才刚起步,不能说有多好,大概净利润达到30万左右。但开端是不错的,我相信明年会比今年好。”刘毅满意地说。

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从“悬崖村”到“旅游村”,化屋村群众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成前行的强大动力,把日子过成了众人羡慕的模样。

化屋村特色黄粑.jpg化屋村特色黄粑

黔西市新仁乡村民纷纷赶集备年货.jpg

黔西市新仁乡村民纷纷赶集备年货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