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美国通胀持续高位,真的不考虑降关税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1-07 19: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美国当前通胀水平和持续时间超出预期,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每年对华加征的巨额关税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在货币政策陷入两难的情况下,降低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成为现实选项,将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然而,当前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对中国“示弱”,美方仍希望以关税手段作为筹码,换取中国让步。

去年11月30日,在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这样形容美国通胀形势:可能是时候删掉“暂时的”一词了。他表示,相较于此前预期,实际通胀持续时间更久、程度更高。12月2日,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在路透社主办的Next虚拟会议上表示,对每年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最高达25%的关税,是导致美国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当然,耶伦的这一番话并不一定意味着美国将取消对中国进口商品的所有关税。她从美国消费者利益的角度进行批评,可能只是想把关税作为美国政府当前遭受通胀压力的借口和托词,毕竟目前的高通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总统拜登的支持率。

图片来源:新华社

事实上,在当前民主、共和两党一致认为中国是美国战略竞争对手的政治环境下,任何对华“示弱”的政策都是一种“政治错误”。

拜登的政治对手们,比如一些共和党议员,已经开始仔细研究拜登团队的一系列声明,准备抓住任何试图取消特朗普时期对华惩罚性关税和技术出口管制的“把柄”。去年早些时候,美国新任贸易代表戴琪明确表示,美国还没有准备好取消对中国的关税。

与此同时,拜访政府可能也确实希望维持这些关税,以便将来在与中国进行经贸谈判时,把它们当做讨价还价的筹码。就连美国国内一些支持自由贸易的人士,如前财长亨利·保尔森,在呼吁拜登政府削减对华关税的同时,也认为应以此换取中国在国企补贴等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出让步。

戴琪曾在接受《华尔街日报》独家采访时暗示,支持上述对华策略,并表示:“优秀的谈判者应把握住手中的筹码,并好好利用它。”

《华尔街日报》2021年3月28日刊登对戴琪的专访

拜登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并确保美国的供应链安全。在竞选期间,他明确反对使用关税来解决中美之间的经济失衡,但在政治压力下,他收回了自己的声明。拜登上台以来的各种政策取向表明,关税措施并非本届美国政府的政策重点。

但在美国通胀水平居高不下、货币政策陷入两难的情况下,降低部分对华关税,并与中国积极互动的可行性确实存在。当前美国经济回弹尚不稳健,加之在个人救助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美国劳动参与率明显偏低。在此背景下,降低部分对华关税已成为美国政府的一种现实选择,总体上看,它可以将美国的通胀率拉低约0.5个百分点。

在削减对华关税方面,美国的政策空间很大。截至目前,美国仍对价值37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对清单1(340亿美元)、清单2(160亿美元)、清单3(2000亿美元)加征25%的关税,对清单4A(1200亿美元)加征7.5%的关税。尽管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于去年11月5日重启了关税排除程序,但政策范围非常有限,不太可能大幅降低对中国的关税。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研究发现,清单1、清单2、清单3和清单4A的关税排除率分别为33.8%、37.4%、4.9%和6.5%,后两个清单的排除率明显低于前两个。原因是清单1和清单2中的商品,包括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部件、仪器仪表等,其生产技术和供应链较为复杂,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品;而清单3和清单4A中的商品,如皮革制品、服装、鞋类等,供应链相对简单,更容易找到替代品。

美国最有可能首先取消对清单3和清单4A的关税,因为这些清单涉及多种生活必需品,对美国消费者的利益影响更大。而全面取消清单1和清单2关税的可能性较低,因为这些关税更多是为了同中国进行战略竞争。

总的来说,中美可以考虑相互降低关税,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良性互动。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任何冲击都将给紧张的供应链带来更大压力。考虑到这些不确定性,一旦“通胀”演变为“滞胀”,可能会进一步挤压美国的货币政策空间。中美应形成共识,加强合作,稳定预期,增强全球供应链的抗冲击能力。中美大幅削减双边关税,将有助于降低全球供应链成本,从而加速通胀的缓解。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本文原标题为 "Dutiful rethink"

责编 | 宋平 布英娜

编辑 | 张钊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