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怎样的足球文化与精神

每一个中国足球人,都需要坚定“战必胜、胜必果”的决心和信念。不为别的,只为赛前唱国歌时,能够坦然面对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中国需要怎样的足球文化与精神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1-07 11: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里明确指出,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三大球”与基础大项等实现均衡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国家层面对体育强国建设的部署,把体育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的高度,是体育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标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深受我国广大群众的喜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振兴足球作为发展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发展和振兴中国足球,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育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产业、实现体育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对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这也是符合《纲要》中指出的提高“三大球”训练、竞赛的科学化水平,挖掘“三大球”项目文化,提高大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的战略任务。

对照目前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和联赛水平以及国家队战绩,还有许多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足球,不只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项能体现人的情怀、格局、素养、情商和综合能力的社会性体育运动。除了技战术层面,球员在比赛场上的作风和精神风貌,教练员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出一支球队的底蕴和文化积淀。

因为足球不只是依靠身体对抗和使用合理的部位去处理球那么简单,需要用头脑去支配离大脑最远端的脚,在快速跑动的同时还要控制好皮球,在和对方激烈对抗的局面下,和同伴在瞬间同时做出合理的决策。一句话,激烈的足球运动,表面上呈现出的是频繁的身体对抗,实则比拼的支配身体的头脑。

但在比赛之前,首先要明确两点:

一、思想上笃定“三个为”

现在的大部分职业球员,有着高于常人的薪水,球队拥有先进的训练器材和设施,有绿草如茵的训练场地,虽然职业球员吃的是青春饭,艰苦的训练和有限的运动生涯可以收获较高收入。但如今的成绩,和待遇水平、硬件设施的配备与投入并不成正比。

和国外的高水平球队相比,我们在技战术上确实还存在差距。但行动是受大脑和意志力支配的,踢不过可以,但如果输在拼劲上,则不可原谅。要知道,能身穿印有国旗的比赛服站在比赛场上,就已经不是代表个人了,每一个人的行动,都时刻代表着这个国家。

只要身穿国家队队服,心中就要笃定“为祖国而练、为祖国而赛、为祖国而战”的坚定信念,这既是对发展和振兴中国足球,在精神属性上的强力支撑,是深挖足球文化和内涵的必要途径,是赢得大众认同感的必要方式,也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诚然,中国足球的成绩的确不够理想,需要总结和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但中国足球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在亚洲骄人的战绩,也曾涌现出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例如在上世纪30年代的亚洲球王李惠堂,就是中国足球界到现在还在传颂的响当当的人物。李惠堂率领当时的中国队,为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足球赛而自筹资金。他和队友们提前两个多月出发,靠沿途比赛的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一路省吃俭用赶到柏林。他们沿途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了23胜4平的战绩。一路艰辛下来,已然赢得沿途与之交手的国家的尊敬。除了竞技体育的成绩之外,这种代表祖国参加奥运会的决心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抗日战争期间,李惠堂不愿做亡国奴,在自家门口贴上了一副 “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的对联,同样彰显了那时处在战争时期的中国足球人的英雄气概与“我是中国人”的骨气。

在当时的民族存亡之际,以李惠堂为代表的中国足球先辈们的傲骨英风,心怀国家前途、心怀民族大义、心怀人民疾苦,正是现代吾辈们需要学习和铭记在心的。李惠堂的精神,是肯定了属于中国人的自我,坚定了为民族拼搏的钢铁意志、笃定了为中华而奋斗的信念。

如今,我们在国家队的比赛中,看到了球员在比赛态度和技战术发挥方面的一些进步,但我们也希望和需要看到这样的场面能持续并一直保持下去。只有心中笃定“为谁而练、为谁而赛、为谁而战”,才能不忘初心。绣在胸前的五星红旗,是要镌刻和铭记在心的,是为了在比赛之前奏唱国歌时的热血涌动,更是为了尽心尽力地为国家而战,为中国而战!

赛前,球队围拢在一起爆发出的那句“中国,加油”,是淬炼出国家荣誉感、民族使命感、个人责任感的真切呐喊,是对标全力争胜、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内心世界。响亮的口号只有配上为中国而战的实际行动,听起来才悦耳,回想起来才有意义,看上去才有气势。

二、行动上坚定“三个一分钟”

视祖国利益、祖国荣誉为己任是每名中国球员拼搏的源动力。不过,足球场上瞬息万变,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未知情况。有时,付出和收获未必对等,过程和结局也不一定成正比。但只要在场上,就应该动好脑、用好脚,“用心比好每一分钟,用智慧赢得每一分钟,用力拼到最后一分钟”,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积极应战、从容面对。只要用心、用脑、用全力去拼了,收获或许会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

一谈到拼搏精神,大多数老一辈的足球人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被称为“拼命三郎”的姜杰祥。姜杰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国脚,也曾任过八一队队长。他技术全面,在50年代初效力国家队的时候任左后卫,左且右脚处理球能力均衡。因比赛作风硬朗、场上从不惜力,被称为“拼命三郎”。1957年在新中国第一次足坛评选活动中,姜杰祥被评为观众最喜爱的足球运动员。1988年6月,姜杰祥病重,在304医院进行手术前,他拉着妻子董妙音的手留下了这样的遗嘱:“我死后,把我的骨灰埋在我曾经为国争光的工人体育场的左后卫位置上。我活着离不开足球,死后也要看着年轻人怎么踢,怎样赢外国球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李惠堂和姜杰祥为祖国而战、顽强拼搏的精神,不是靠赢球奖金买来的,不是靠天价合同签来的,不是靠领导许诺换来的,不是靠外界压力挤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地要为祖国的足球事业而拼搏,为心爱的足球运动而拼搏。在中国足球史上,还有很多像李惠堂、姜杰祥这样为国拼搏甚至拼命的先辈,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正是今天的足球人需要学习的。

中国足球运动员,除了应该具备比赛需要的技战术能力、身体素质和心智外,更应具备高度的国家荣誉感、民族使命感和个人责任感。因此,将为祖国而战的信念和足球文化的教育纳入和融入到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势在必行,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如此才能在每一场比赛、每一次拼抢、每一次处理球、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的比赛时间里,都是百分之百的认真对待和用尽全力的。如果只用了99%的努力,看似只差1%,但可能正是因为这1%的差池,而造成100%的失误甚至失败。这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每个人都用了99%的力量,也就等于每个人都少了1%的拼搏,场上队员加在一起就比对方少了11%的团结。

只有带着这份精神属性,站在赛场上,从内心世界和为祖国全力争胜、永不言败表现,来诠释习主席讲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只有心中明确了这一点,无论面对哪个对手,都可以拥有像电视剧《亮剑》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才可以在互相对垒时,拿出“逢敌亮剑、血溅七步”的中华男儿血性。目前,十二强赛阶段的积分、排名、出线形式已然于此,后面几场拼了他,又当如何?

我们需要拥有更多的胜利,但不能因为缺乏成功的经验,就为每一次的失败寻找借口。失败永远没有借口,只有成功才有其原因。每一个中国足球人,都需要坚定“战必胜、胜必果”的决心和信念。不为别的,只为赛前唱国歌时,能够坦然面对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足球运动学院

董午志

2021年12月

(董午志)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