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忙而不乱的铁路编组站、川流不息的公路、迎来送往的机场等等,构筑成一幅幅完美的交通画卷。所谓交通者,交互相通也。不仅要与世界相交,更要与时代相通。随着全球化速度加快,客运货运需求骤增,时代已向交通行业提出新要求。
在既定物理空间和交通设施条件下,如何再铸交通数字化华章?综合实践案例和发展趋势,数字化升级或是当下最优解。
打通数字化升级“任督二脉”,郑州机场牛刀小试
自2020年以来,全球新冠疫情肆虐,致使海运梗阻。无数国际采买订单传来,直接导致国内的国际航空货运量激增、运价大涨。
2020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以下简称郑州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63.94万吨,全国排名提升至第6位。作为国际国内航空枢纽,郑州机场货运任务始终保持满负荷运营。
如何提升运力、疏解货运订单,已成郑州机场当下重点任务之一。为提升郑州航空枢纽的基础支撑能力,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建设郑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在该工程中,已经先期开工了郑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北货运区及飞行区配套工程。
除了机场物理空间的拓展外,另一场数字化会战也已“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完成。即郑州机场数字化新基建,华为云正是这场会战的技术支撑力量。
据华为公司河南区域工作人员介绍,2019年以来,郑州机场陆续实施了三项数字化平台建设,包括“数字底座”(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微服务平台。截至目前,三大数字平台已基本完成开发,三大平台支撑了郑州机场安全、生产、服务的智慧运行、智能决策、智联共享,为郑州机场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强劲动力。
三大平台在完善数据收集的基础上,结合机场各类业务需求,开展了数字赋能的创新研究,通过基于数据的分析决策,不断提升资源的优化使用和运营效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民航业“疑难杂症”有新解法
去年,从全球范围来看,机场出港航班量恢复最快的是中国,实际出港航班量为371万班次,全球占比19.82%。这也代表着,中国去年平均每天机场出港航班超1万次。
这还是全球受疫情影响,航空班次紧缩后的状态。如此高密度的出港班次下机场有条不紊运行,背后是各机场集团的全力保障。
以航班运行保障为例,从进港航班的机位分配,到航班落地后的滑行引导;从入机位后多个环节的地勤保障,到机位推出后的滑行等待,直至飞机从跑道起飞。这一过程涉及多个协作单位、业务部门和作业工序,而每个作业工序都会涉及人员、工具和流程。诸如地服系统、航显系统、离港系统、集成系统等均在同步运转,但是各方数据是独立松散的,决策系统也不够高效智能。
据郑州机场工作人员介绍,对航空业的数字化改造,并不仅仅是将多个业务系统的操作数据交换、集成过来,更不是将原有业务操作系统的功能重新构建一遍,而是需围绕业务流管控过程中出现的数据、流程断点,通过模型算法和指标体系更好地实现对过程数字化及规则数字化的管控。
在机场行业,华为云已经配备了ROMA应用使能平台、智能机位分配、智慧助航灯、航班保障节点采集、智能图像分析等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方案,能够将机场新老应用和数据联结起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让新动能挑起大梁,让旧动能焕发生机。
“大交通”赋豫发展新优势,数字化升级振强国之基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
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形成三张交通网、两个交通圈。
纲要明确规定,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构建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
在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征程中,地处九州腹地、中国之“中”的中原大地河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除机场外,铁路、公路运输同样面临着一次数字化变革的深刻洗礼。
眼下,河南米字型高铁网的最后一“点”——郑济高铁建设鏖战正酣。河南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全面建成后,将形成辐射全省省辖市的1小时经济圈,对以郑州为中心、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起到骨干支撑作用。
中欧班列(郑州)目前形成了覆盖欧洲、中亚、东盟和亚太(日韩等)的“十站点、六口岸”国际物流网络,境内以郑州为枢纽,集货半径达1500公里。
国内六大货航枢纽之一的郑州机场,货运业务在今年以来始终保持高位运营。
业内人士认为,河南省智慧交通建设发展处于逐渐深化阶段,接下来还应进一步探索智慧交通发展新思路,寻找解决交通实际问题的新方法,借力华为云等技术平台的业务赋能,深化技术融合与大数据的应用,加强人才支撑,全力打造智慧交通,为出彩交通、出彩中原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