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有“梦”:一个高山村的寻“富”路

落得空闲,阿芬常坐在自家民宿院子里,回忆在城里开店时的日子。”  倪云锋在谈及未来时说,他相信景山村可以追上大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梦。

大山有“梦”:一个高山村的寻“富”路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1-12-24 17: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新网杭州12月23日电(王逸飞 钱晨菲)落得空闲,阿芬常坐在自家民宿院子里,回忆在城里开店时的日子。不同于如今身边只有树影虫鸣的寂静,对“80后”的她而言,城里的缤纷依然更吸引人。

  阿芬在其民宿里做饭。 钱晨菲 摄

往山深处再走两公里,阿芬的丈夫在一幢新盖的小楼旁忙活。因为丈夫强烈的创业想法,夫妻二人开出村里第一家民宿,计划今年底把“民宿二期”完成。对于把家庭生计“押宝”农村,阿芬说这是他们这辈子最“大胆”的梦。

  景山村的许多民房已无人居住。 钱晨菲 摄

浙江富阳景山村——一个位于海拔500多米的大山上,底子薄弱、青壮年曾纷纷出走的“空心村”。阿芬是村里返乡创业第一人,她的梦背后,也藏着一个属于小山村的共同富裕“大愿景”。

大山里的离开与留下

从本就远离市区的乡镇往山的方向行驶,绕上20分钟盘山路,便是常年云雾缭绕的景山村。同许多村庄一样,因区位不便、土地贫瘠,越来越多人离开了村子。这里大部分时间显得寂静无声。

  因为连通各自然村的道路还未完全修好,村干部走访村民只能步行前往。

73岁的何金刚和老伴居住在景山村石岩头自然村,包括老两口在内,这个位置更高的自然村只剩3户人家。

  刚刚修好的通往景山村的盘山公路。 常安镇 供图

老人屋前有块不大的菜地,实现各种蔬菜自给。而因通往外界的路还未修好,他们每两周去镇上买一次肉和生活用品。上下山如果没有村民的车可以搭,老人要花上将近一天。

经历过周边邻居搬走的何金刚说,“孩子在城里准备了房子,我们马上也要搬过去了。”

没有人愿意“离开”,但“离开”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43岁的汪洪华在自家老宅前忙活,这是一幢在建的三层砖房。城里没活时,他就回村赶工期。这是景山村人的“默契”——赚了钱一定要回村里造房子。

“我们村的人过年过节一定要回来。但家里以前是木头房,洗澡没地方洗,马桶要自己倒。老房子就算借钱也要造,不然下一代肯定不回来了。我儿子十七岁,如果村子一直这样,我是不希望他以后回来发展。”已在外谋生20多年的汪洪华说,城里总有活能干、有钱能赚。

景山村共有户籍人口985人,而今居住在村里的仅100多人,几乎全为老人。而不论从村集体经济还是村民收入看,以种植茶叶、板栗等为支撑的景山村都远低于省市平均线。“没有年轻人、没有产业、村民观念和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已成为村子走向共同富裕的最大阻碍。”村党总支书记倪云锋说。

有人“离开”寻求发展,也有人为了发展“留下”。

作为景山村新任书记的倪云锋是“90后”,也是村里能见到的最年轻的面孔。在企业工作多年后,倪云锋决定回到村里。“外面一些农村发展的都很好,虽然担子很重,但家乡信任我,我也希望能把在外学到的新思想带到村里,带领村子尽早实现共同富裕。”

  景山村的老年食堂内。 钱晨菲 摄

在今年选举产生的景山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中,除了年纪最小的倪云锋外,其他四人中还有三名“80后”。这些村里老人眼中的“小孩子”,曾离开村庄多年,又因同样的使命相继回到出发点,开始一场新的“出发”。

共同富裕下的新事

在景山村,很多村民对共同富裕还并不熟悉。但在“80后”“90后”村干部的推动下,这个陌生词已与村里人的衣食住行产生起种种联系,山里逐渐有了新变化。

景山村村委会副主任汪献军的车子在村里是最容易辨认出的。因频繁在山路上行使,这辆越野车车身上几乎每天都挂满泥土灰尘。汪献军说,“修好上山主干道”是他今年完成的最重要的事。

“主干道”即通往景山村的盘山路,其也是村子联通外界的唯一道路。这条路是20多年前由人工打造而成,不仅狭窄,下雨也易塌方,原来进村的“村村通”客车正是因此停运。虽然盘山路的重修两年前就已启动,但此前因种种原因推进缓慢,导致景山村与外界的“距离”愈加疏远。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农村发展的最朴素道理。今年,景山村委把完成盘山路的修建作为了“头等大事”。为解决土地征用等问题,村干部往村民家里跑了无数次,以统一思想,同时加紧对接相关部门、施工方等,让道路施工进程不断加速。

目前这条盘山路赶在年底前通了车,从山下进村省了一半时间。汪献军说,“我们各自然村之间还有4条连通道路要修,相信有区里镇上的支持,这项工作明年能够完成,让村民更方便,也为日后搞产业创造条件。”

路修好了,也是阿芬近日最开心的事——交通便利对客流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她的民宿,也是村里产业发展的“火种”。

阿芬全名倪申芬,但她早已习惯被村民称为“阿芬”。在外看到民宿火热,了解到村里也有发展旅游的愿望,其和丈夫靠打工赚的钱,加上贷款开了这家有着14间房的民宿。因为高山环境,这里在节假日常“一房难求”。

阿芬说,民宿能够一直办下来,与村里的支持分不开。村里不仅尽最大力量帮忙解决民宿遇到的各种问题,从村干部到村民也都会主动推广她的民宿。“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带客帮村民卖茶叶、板栗,等二期房间建好,我们打算聘用村民,带动点就业。”

“我们希望通过一个成功范例,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实现富裕增收。”倪云锋介绍,这家民宿是景山村端起“绿饭碗”的起点。今年,村里还启动了高山露营营地的配套建设工作,停车场建设已进入平整土地阶段。

山里的变化也发生于村民生活中。

在景山村,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老年食堂。每到饭点,都至少有20余位老人来就餐。今年,考虑到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为方便村里老人生活,村里恢复了老年食堂的运营,每顿饭提供一荤三素,对60岁、70岁以上老人每餐收3元、2元,90岁以上免费。

75岁村民汪生洪每天都来,“一个人做饭麻烦,这里一餐只要2块钱,还能跟老邻居聊聊天。”

  景山村村民与记者聊天。 王逸飞 摄

景山村一年要花十万元在食堂运营上。汪献军说,“村集体收入不宽裕,但只要老年人需要,就应该把食堂办好。”

追上大时代

变化在发生,但村里人都知道,相比许多村子,景山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里的每一个人,也都对明天抱着期待。

75岁的倪木仙和老伴没有随儿女前往城里,他们始终觉得村里的水好、空气好。“这里环境比早些年好多了,以前到处都是垃圾和脏水。我们就是想以后看病和养老能更方便,村里不那么冷清。”

春节前就能把新房建好的汪洪华听说村里正积极招商,他希望景山村能够早点发展起产业。“如果赚的钱差不多,谁不愿意在家里?等产业起来了,有人进来了,我想开个小餐馆在家门口赚钱。”

倪云锋在谈及未来时说,他相信景山村可以追上大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梦。

追赶,仅靠一条路、一家民宿、一个食堂远远不够。没钱、没地、没人,如何“无中生有”迈开步子?景山村的答案来的并不随意。

倪云锋说,“以后怎么发展不光是我们村干部在想,而是上上下下许多人一起想。区里镇里的干部经常来交流、出点子,像镇上联系村里的党委委员刚上任半个月就来了三趟。我们也请在村内村外的村民提建议,请大家支持。”

上述过程中,一个最大的观点交集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村里地处高山的区位劣势有机会变为发展优势。这也成为村里人的底气。

“我们把高山农产品和乡村旅游作为两个重点方向。村里有板栗、油茶等高山特产,可以吸引合作企业,推动高山农产品销售,让村民稳定增收;在文旅方面,除建设露营项目外,我们准备做研学游、写生基地,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也能增加就业机会。根据产业特色,还要把美丽乡村逐步建设好,让村民生活的更舒适。”汪献军介绍着景山村初步形成的发展思路。

让汪献军和村里人期待的是,高山农产品销售计划目前已有企业表达出兴趣,而研学游、写生基地的资源优势,也得到了多位业界人士的肯定。

追赶中的景山村,是当下许多村庄的缩影。它代表着一种普遍的“乡愁”——过去,各种限制和劣势,让许多村庄没有在经济高速增长中乘上发展快车,只留下空心“背影”。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希望——共同富裕时代,这些村庄已成为最大的增量与变量。虽底子薄弱,或现状平平,但在它们之中,不论是对现状的不甘、对美好的期盼,还是因地制宜的思考、努力突破的尝试,都已成为中国共富蓝图绘就过程中的生动组成,令人充满期待。(完)

(王逸飞 钱晨菲)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