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弘扬丝路精神,构建开放共赢的新世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2-21 15: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浙江义乌,满载货物的首趟“义新欧”中老铁路(义乌—万象)国际货运列车鸣笛发车,驶向老挝首都万象;阿尔及利亚东部城市君士坦丁,阿尔及利亚与中国合作生产的新冠疫苗项目正式投产;上海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50个国家、600多家企业在此收获了大量中国订单……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驼铃声声,海上丝路舟楫相望,各国打破藩篱、友好交往,留下人类和谐互利的佳话;今天,承载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的丝路精神薪火相传,并在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面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实现普遍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究竟该搞封闭的“小圈子”还是继续深化全球合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古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商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区域经济繁荣,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遇和成果属于世界。8年来,中国统筹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让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促进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再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世界经济不可能从大海退回到湖泊”的规律和道理。

“环球同此凉热”,当今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成为“风景独好”的孤岛。也正因此,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指引下, “一带一路”倡议不断获得世界认同。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45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10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300亿美元。如今,“一带一路”已然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被誉为“中国为人类文明贡献的真正的、原创的、开拓的方案”。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古丝绸之路,作为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承载着沿线各国互通有无、各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新的伟大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弘扬丝路精神,在开放交融中创造机遇,在多边合作中破解难题,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新的起点上为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崔伟 晁孟强)

(编辑:王辉)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