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第十一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2-21 11: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第十一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主论坛

2021年12月18日,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论坛主题为“党的百年社会治理与社会治理智库建设”。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李书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程建平,国务院研究室原党组书记、主任魏礼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李培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徐显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育长龚维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司司长洪大用,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会长宋贵伦等出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毅、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丽分别主持致辞和演讲环节。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致辞

本届论坛主旨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和回顾我们党百年来领导社会治理的伟大历程、重大成就、宝贵经验,深入研究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新课题新要求新任务。

与会领导和专家指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刚刚胜利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大会,是一次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的盛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届论坛以“党的百年社会治理与社会治理智库建设”为主题,意义重大,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党的百年社会治理探索和创新是党的百年奋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党的百年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成就和经验做了总结,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的进展。我们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治理的学术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要大力加强智库建设,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要紧紧围绕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实践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案,这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必然要求。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李书磊致辞

与会领导和专家指出,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科学总结了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新时代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思路、重点工作、重大成就作了集中概括,对我们深入把握中国社会治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提供了重要指引。总结党的百年社会治理历程,与会领导和专家深刻体会: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三是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不断推动社会治理理论创新;四是坚持夯实基层基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治理新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程建平致辞

与会领导和专家指出,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变革。党的百年征程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实践创新。党在百年社会治理的探索和创新中,取得了中国社会发展和治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最显著的有六个方面:一是我们党百年在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治理新理念、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持续推进中国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新境界,为全面、持续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思想武器。二是我们党百年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人民当家作主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社会,不断探索和开拓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社会要求的社会治理方式和路径,为持续推进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根本方向和正确道路。三是我们党百年在探索和推进社会治理中,不断创新和完善一整套社会治理的根本性制度、基础性制度,特别是健全党在社会治理领域的领导制度体系、组织体系,为持续推进和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保证。四是我们党百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坚持顺应社会建设现代化规律和社会结构变化特点,与时俱进地创新社会治理内容、主体、手段和方法,现代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成效显著。五是我们党百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社会治理不断变革和创新,使中国社会面貌、中国人民面貌焕然一新,创造了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这对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六是我们党百年奋进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而中国社会治理理念、社会治理思想创新、社会治理制度方式创新以及社会治理实践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标志,为人类谋进步、为全球谋共治、为世界谋大同书,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国务院研究室原党组书记、主任魏礼群发表题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治理的历程、成就与经验》主旨演讲

与会领导和专家认为,一百年来,我们党探索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和

启示。主要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必须始终坚持走合乎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始终坚持整体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政治、法治、德治、自治共同推进,必须始终坚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治理与其他领域治理协调推进,必须始终坚持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给予我们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赋予我们更加坚定的底气和信心。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牢记初心使命,努力拼搏奋斗,不忘来时的路,走好前行的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力谱写推进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

与会领导和专家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明确“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并积极致力于改造社会、动员社会、服务社会。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在参与主体、涵盖内容、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经历了不断变迁,整个社会领域逐步实现了从“组织起来”到“活跃起来”“和谐起来”再到“共治起来”的深刻转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科学分析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大力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积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大幅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总结党的百年社会治理历程,主要有以下深刻体会:坚持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不断推动社会治理理论创新;坚持夯实基层基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治理新经验。

与会领导和专家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智库建设,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示范工程,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启动五年多来,在服务国家决策、推动公共外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端智库的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高校智库、党校智库都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智库建设,积极探索北师大特色的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之路,加大力度推进智库体制机制创新,以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为依托,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为支柱,搭建了全校多学科交叉的智库平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贡献了京师智慧。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努力探索高等学校新型智库建设与学科建设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路子,已经成为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新型社会治理智库和社会学学科发展基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很好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众多来自工作一线的学员优势,在服务中央科学决策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各家智库要以本届论坛为契机发展多种形式的协同攻关,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好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社会治理经验,着力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社会治理系列重要论述,着力研究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治理的新概括新论断,多出有见地、有价值、有影响的成果。

主论坛上,顾秀莲、李书磊、程建平分别致辞。魏礼群发表题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治理的历程、成就与经验》主旨演讲,他系统论述了在党的百年理论创新之下引领的社会治理变革和社会治理实践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治理标志性成就和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党的百年社会治理的重大成就和历史意义,总结了党的百年探索与推进社会治理的十点经验和启示。随后,李培林、徐显明、龚维斌、郑功成、洪大用、王杰秀、宋贵伦、冯仕政、李韬、赵秋雁分别发表题为《疫情常态化下的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新时代党对社会建设的领导》、《社会治理应当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深化共同富裕研究中推动社会治理与创新发展》、《基层治理有效凸显中国制度优势》、《从全域视野加强研究和推进我国社会建设现代化》、《新发展阶段与新社会治理》、《数字治理:数字社会的治理之道》、《努力建设高质量的社会治理智库》的演讲。

下午,六个分论坛围绕“党的百年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十四五’社会治理:新阶段、新使命、新征程,相对贫困治理与共同富裕,乡村全面振兴与基层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人口老龄化与社会治理,数字社会与社会治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组织与全球治理”等重要议题进行研讨交流。闪淳昌、薛二勇、韩震、高丙中、刘应杰、王心同、李邦华、王伟、张述存、邓文奎、江海洋、李晓松、田毅鹏、董磊明、郑雄飞、万科、文军、王波、张多、谢志强、尉建文、冯俏彬、傅昌波、陈光金、张文宏、董雪兵、赖德胜、谢琼、刘建兵、朱光明、张宝山、吴玉韶、朱耀垠、张道阳、王志成、单志广、印奇、史大治、施广强、李睿深、王天夫、汪玉凯、孟庆国、张成岗、王浩斌、王四新、梁迎修、陈家喜、翟志勇、钱忆亲、杨积堂、杨智辉、田浩、席小华、李飒、吕海波、杨梅、马进、王名、徐秀丽、王汝鹏、刘文奎、王志云、黄浩明、高文隽、李甜甜、张建宇、王亚琳、张琰、赵玉池、王珂、丘仲辉、潘平、晏世琦、李金成、金嘉满、佟丽华、张勇、王香奕、高晓谊、李宝春、邓清、陶传进、游祥斌、刘逸帆、侯静、杜静元、方彬等近百位领导专家发表精彩演讲和点评,吴泽群、王宏新、萧放、尹栾玉、尉建文、谢琼、支振锋、杨积堂、杨智辉、杨丽、游斐等主持。

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承办,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驻港澳人才联络处、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杂志等作为支持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研究室、教育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家机关部委;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山西、四川、湖南、河北等10余个省市;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等10多家社会组织和企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0多家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媒体杂志,线上线下相结合参加会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毅主持致辞环节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培林发表题为《疫情常态化下的社会治理》主旨演讲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徐显明发表主旨演讲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育长龚维斌发表题为《新时代党对社会建设的领导》主旨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丽主持主题发言环节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发表题为《社会治理应当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题发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司司长洪大用发表题为《共同富裕与社会治理》主题发言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发表题为《基层治理有效凸显中国制度优势》主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宋珊萍出席会议
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贵伦发表题为《从全域视野加强研究和推进我国社会建设现代化》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发表题为《新发展阶段与新社会治理》主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韬发表题为《数字治理:数字社会的治理之道》主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社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赵秋雁表题为《努力建设高质量的社会治理智库》主题发言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