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前政要论述中国发展道路新书在北京发布

12月16日,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法国丝路出版社协办的《南南合作的践行者,多极世界的建设者——“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与阿拉伯和非洲地区》法文版新书发布暨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该书作者是摩洛哥前经济和财政大臣、摩洛哥新南方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家法塔拉·瓦拉卢。图书由中图公司策划,并联合法国丝路出版社在海外出版发行。

摩洛哥前政要论述中国发展道路新书在北京发布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2-17 13: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2月17日电 12月16日,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法国丝路出版社协办的《南南合作的践行者,多极世界的建设者——“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与阿拉伯和非洲地区》法文版新书发布暨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该书作者是摩洛哥前经济和财政大臣、摩洛哥新南方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家法塔拉·瓦拉卢。图书由中图公司策划,并联合法国丝路出版社在海外出版发行。

中国前驻摩洛哥大使,外交部外交人员服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希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李红文,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丽颖,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潘剑凯,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薛庆国,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刘欣路,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张永蓬,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丝路事业部总经理陈瑜以及摩洛哥前经济和财政大臣、摩洛哥新南方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家法塔拉·瓦拉卢,摩中友好交流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孟大为,突尼斯迦太基大学高等语言学院东方语言系主任、汉学家哈利德,法国丝路出版社总编辑索尼娅·布莱斯勒,黎巴嫩数字未来出版社社长穆罕默德·哈提卜等百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出席活动并发言。新书发布致辞环节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海外业务中心主任雷建华主持,主题研讨环节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薛庆国教授主持,来自中国、摩洛哥、黎巴嫩、突尼斯、南非的9位国际专家学者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阿和中非合作机遇与挑战”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新书发布环节,李立局长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国际格局深刻变化,广泛凝聚中非、中阿共识是我们肩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作为一部有益于中非、中阿合作的重要著作,《南南合作的践行者,多极世界的建设者——“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与阿拉伯和非洲地区》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阿拉伯非洲地区的关系,对于新形势下加强中非交流与合作、巩固深化中阿与中非友谊、构建中非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瓦拉卢先生视角独特,他从非洲学者、阿拉伯学者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学者的角度,去研究、探索、宣传“一带一路”倡议,对我们进一步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具有重要价值,希望更多研究中阿、中非关系的学者加入进来,客观、真实地介绍中国,帮助中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李希奎副会长在致辞中表示,瓦拉卢先生在摩洛哥政界、学术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曾多次造访中国,也一直关注着中国,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新书,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案例,对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将发挥积极作用。

李红文执行董事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中图公司致力于邀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结合各自亲身体验撰写他们的“中国故事”,分享对于中国文化、中国发展的感受和观点。通过这样的出版合作,我们和外国作者之间的友谊和信任不断加深;而借助图书,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也在世界上得到展现,今天发布的瓦拉卢新书立足国际视角,客观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同样处在发展过程中的非洲和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新书作者瓦拉卢先生在致辞中强调,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巨头、科技巨头,从一个战略大国逐渐成为一个文化大国。因此,加强中阿合作和中非合作非常重要。瓦拉卢认为,他们在西方人眼中是落后的,而中国发挥了榜样作用,为他们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告诉他们如何进行自我本土发展,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中国从2013年起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向世界传播友好的责任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很多希望,也带来了改革,有助于非洲和亚洲从中国的经验中受益,逐步实现均衡发展。

法国索尼娅总编辑在致辞中提出,为什么这本书如此重要?为什么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这是第一部揭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在非洲大陆和中东地区产生影响力的著作。通过这本书,大家可以了解中阿、中非之间的联系有多么紧密。这本书不但从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述,而且勇于尝试向我们介绍新一代多边主义的新轴线,帮助我们复兴整个世界,并发展出一个平衡安定的新未来前景。

潘剑凯社长致辞表示,瓦拉卢先生在书中提出了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和非洲的关系将建立在一种新的方式上,这能使我们的国际关系多样化,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助于消除这些地区的贫困、不平等和政治不稳定的根源。他相信,中国与阿拉伯和非洲的新型关系,将是推动世界多元化、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之后,新书在国内外重要嘉宾的见证下揭幕,中图公司还与光明日报出版社、黎巴嫩数字未来出版社分别签署了新书中文、阿文版版权合作协议。

在主题研讨环节,摩洛哥瓦拉卢先生在发言中指出,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现在经济发展主流方向应当是亚洲,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趋势。对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来说,我们应当进行南南合作,这就是我们对于未来挑战必须作出的回答。加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南南合作,是未来应对健康、贫困、环境、科技革命和世界重塑等挑战所作出的回答。瓦拉卢认为,应该创造一个平衡、均衡、合作、团结的世界,让中国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助力非洲不断成长和发展。

中国张永蓬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非洲政府高层、智库学者非常看重“一带一路”倡议,认为这是非洲国家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非交流合作虽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但仍然有良好的人文交流基础。他特别强调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的基础,也是中非、中阿合作的基础。

南非孟大为主任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和平、繁荣、发展、绿色、创新的项目,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倡议,他还用数据展示了亚吉铁路、蒙内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为当地旅游、运输能力等带来的提升,并指出“一带一路”在推进过程中肯定面临很多挑战,影响到它的进展或限制它的影响,因此,他建议通过加强区域一体化、民间交流,进一步推动中国与非洲国家人文交流,以此巩固提升中国与非洲在“一带一路”领域的多元合作。

中国刘欣路院长指出,应当把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进行共同价值观的建构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中的重点工作。通过今天的研讨,我们发现阿拉伯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在不断深化,以瓦拉卢为代表的的阿拉伯学者已经认识到中阿共建“一带一路”为阿拉伯国家在贸易、投资、人员流动以及先进的生产能力和科技成果等领域带来的巨大潜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阿学者、中阿出版机构应当推动双方价值观上的认同,在这方面要下工夫,从而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摩洛哥哈利勒主席在发言中首先表示认可瓦拉卢提出的“我们正在构建一个新的世界”的看法,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重塑世界格局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多希望,中国就像世界发展的火车头,是一个带动的力量,应该更好地参与世界格局的构建,创建一个更加和平、均衡、互惠互利、友好包容的未来;并强调“一带一路”在文化领域的合作能为民心相通发挥最大作用,邀请外国人写作中国的想法非常有助于当地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

中国王义桅教授介绍了中国看待发展的一些深层理念和思维方式,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蕴含的哲学思想,他强调“一带一路”是包容的、分享的、和平的。世界将来怎么样,取决于“一带一路”将来干得怎么样,因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中国基础设施优势、产业优势、政党优势、辩证思维方式等在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开展“一带一路”时提供了保障和借鉴。他强调,非洲国家要共同复兴,阿拉伯国家也要共同复兴,就要解决现代性不足、解决非洲没有工业化的根本性难题,要实现弯道超车,就不是简单的串联模式,而需要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共同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问题。

黎巴嫩哈提卜社长表示,这本书开启了一个合作之门,中阿之间的合作之门,将使中阿互鉴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文化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并且可以加强人们对不同价值观的了解,真正实现相互借鉴、相互尊重,实现互利。在新冠疫情之后,世界变得与之前大不相同。每一个国家都暴露了自己真实的面貌,也让他们知道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知道西方人是如何应对疫情的,中国是怎么做的,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也让他们看到了西方社会的软弱。

突尼斯哈利德主任在发言中指出,新书探讨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的历史和未来合作的前景,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理念之下,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合作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意义十分重大。“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他通过回顾近几年中突两国的文化交流,提出中阿文化交流在教育领域的务实举措,希望中阿、中非通过大学机构间的双边文化活动和跨文化研究论坛促进人文交流与互鉴,从而减少文明冲突。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