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那么快,为什么国际上还是“看不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2-14 19: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中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日前突破10亿千瓦大关,水、风、光、生物质发电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一。但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可再生能源占比仍然很低。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部署会呈加速态势,在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创新和产业服务中心的同时,也将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巨大贡献。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10.02亿千瓦,首次突破10亿千瓦大关,在2015年底基础上实现翻番,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43.5%,比2015年底提高10.2个百分点。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达到3.85亿千瓦、2.99亿千瓦、2.82亿千瓦和3534万千瓦,均持续保持世界第一。

这是中国能源转型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大事件。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飞速成长

事实上,中国自2004年起就在水电开发领域领跑全球,自2012年起就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而目光回到2005年,中国刚通过可再生能源法时,风电光伏装机只有106万千瓦。在此后短短15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风电光伏装机总规模增长到了5.9亿千瓦。

得益于可再生能源法、极具雄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有力的上网电价政策,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呈直线式增长。

在保障电量需求上,“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风电光伏在新增电量中的占比稳步提升,分别为2.7%、11.7%和27%。中国坚定推进能源转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力度可见一斑。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此过程中,可再生能源产业在中国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中国的可再生能能源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超越。自2017年起,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大国,形成了全球最完备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并随着自主技术创新而逐步发展为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第一方阵。

在全球前10的风电制造商中,中国占据7席;全球前10的光伏制造商中,中国占据6席;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国占据了全球前10中的7席。

转型“悖论”

然而,尽管进步巨大,可再生能源在中国一次能源供应中的占比仍然很低。2020年,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占比仅为15.9%,除核电以外,水、风、光、生物质发电总量的占比仅为13.68%。

这或许可以回答为什么中国能源转型取得巨大成就、但国际社会却看不到的悖论。

图片来源:新华社

让我们还是用数据来回答这一悖论。2020年中国风电、光伏装机年净增加1.19亿千瓦,对应年满发电量1900亿千瓦时。同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新增风光装机产生的发电量对应的一次能源占仅比为1.1%。而截止2020年底,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模范生,德国的可再生装机总规模不过1.3亿千瓦,英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不过4800万千瓦。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当之无愧的世界制造中心,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对能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这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的提高,以及最终完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中国政府做出的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已为这一过程划定了明确的终点。

未来发展

中国双碳政策的落地,为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根据10月底中国政府发布的“双碳”目标顶层设计政策文件,2060年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要达到80%以上。除了一小部分来自于核电以外,主力都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部署会呈逐步加速的态势。我们预测,“十四五”时期,仅风电光伏的年均容量增加会达到1.2亿千瓦,“十五五”时期会达到1.4亿千瓦,而“十六五”时期会达到1.6亿千瓦。这意味着,再过7年,即到2028年时,中国将出现下一个10亿千瓦新增可再生装机。

图片来源:东方IC

中国在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创新和产业服务中心的同时,也在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巨大贡献。

一是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对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的快速下降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能力将进一步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经济性的改善提供强大助力。二是中国的太阳能和风电装备出口份额全球最大,分别占到全球出口总量的28%和13%,直接推动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部署。三是水电、风电和光伏项目一直是中国海外电力项目“篮子”中的重要力量。据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的数据,2000-2021年间中国海外电力投资的36.6%是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项目。

近年来,中国制订了更加严格的对外投资绿色工作指引和“一带一路”绿色项目发展指南,中国参与的海外电力规划项目重心已转向可再生能源,水、风、光等项目容量占比超过50%。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市场部署和系统整合方面的鲜活经验与成果,都是广大“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在构建电力基础设施,保障可负担的现代能源服务方面中值得学习、借鉴的“最佳实践”。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