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家庭作业的设计、布置及评价方式产生了新的变化,部分家长开始对家庭作业产生焦虑与担忧,作业调整是否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家庭教育场景升级呢?
有些家长认为,没有或减少作业就等于“放松管理”,可能不利于孩子们的进步与成长;还有家长认为,就应彻底”废除”家庭作业,模仿其他国家不留家庭作业的做法;更有家长认为,有些作业就是留给家长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家长的负担。对作业的态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家庭作业。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作业分为三类:
(1)阅读作业,包括为预习或复习而阅读教科书,及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阅读参考书等。
(2)口头和书面作业,包括熟读、背诵、复述、书面回答问题、演算习题、绘制图表、作文以及其他创造性作业等。
(3)实际活动作业,包括实习、实验、观察、测量和制作标本模型等。
由此可见,作业并非单纯的刷题,更需要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满足学生需求,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家庭作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过程,面对“双减”政策后的变化家长不用过度担心,政策指向进一步提升作业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的理念。
在此背景下,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家庭作业系统再次回到大众视野,成为家庭教育回归育人本位的支撑。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智能化”家庭作业呢?《中国教育报》相关文章发出这样的问题。
专家指出,真正的“智能化”家庭作业,应具备个体适宜性、科学精确性和联系生成性,不应该是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的不良学习工具或者“拍照搜题”类作业APP。
因此,近来许多教育相关单位都展开了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辅导类产品的创新开发,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中教云联合出品的智能教辅产品——人教智能教辅,更是得到了众多家长的一致好评。人教智能教辅恰恰匹配了专家们提到的“三性”,它以强大的权威优质数字化资源为基础,为孩子多样化学习与完成分层作业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个体适宜性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选择最适宜的内容和数量,达到家庭作业的“个性化”。人教智能教辅的分层作业系统能够精准推送不同难度的作业、习题,并根据学情反馈实现更精准的辅导。
科学精确性是指选择对个体最科学高效的内容和形式。人教智能教辅有匹配教材目录的课件、微课、音频、动画、试题等多种类型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时也能够轻松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联系生成性则意味着家庭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过程发生联系,并最终反馈到教学过程中。家校互通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利用人教智能教辅家长端功能,家长能实时关注孩子学习动态,对作业进行督导,学校老师可以根据作业完全情况的数据统计,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解决学生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
所以说,以家庭作业回归育人功能为契机,需要从更大层面来思考教育减负与提质的关系,思考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上的分工协作,仅有如此,像人教智能教辅这样信息化教育产品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