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召开,共谋绿色转型

聚焦“双碳”目标,推进绿色发展。第二届绿色经济发展论坛于11月19日通过线上直播方式隆重开幕。

第二届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召开,共谋绿色转型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1-19 16: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19日电 聚焦“双碳”目标,推进绿色发展。第二届绿色经济发展论坛于11月19日通过线上直播方式隆重开幕。本届论坛由人民网、中华环保联合会、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共同主办。论坛集中公布2021年度“碳中和典型案例”,邀请生态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才及优秀企业家共同探索绿色发展之道,寻找产业发展新机遇和新未来。

人民网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孙海峰,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玉红,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闫世东分别致辞。

孙海峰在致辞中表示,绿色经济是当前最具创新活力的经济形式。绿色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共同参与。近年来,人民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营造绿色发展的舆论氛围,搭建展示、对接与合作的平台。希望和社会各界一同把绿色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机制做实、方式做活。未来,人民网将继续做强绿色经济发展论坛等品牌活动,通过平台优势,与绿色发展的贡献者一起,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让百姓富、经济强、生态美的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谢玉红在致辞中表示,绿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底色。中华环保联合会坚持“大中华、大环境、大联合”的发展理念,发挥政府与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和带领社会公众,使之成为政府力量的有效补充,成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绿色力量之一。当前,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经济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十分迫切,她呼吁,全社会要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推动形成全民助力低碳减排的大环保格局,积极探索更务实的行动计划和可行的实现路径,书写好中国的低碳故事。

闫世东在致辞中表示,推动形成“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是实现“3060”目标的重要抓手,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形成强大绿色合力。他说,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社会各界力量策划实施了“生活方式绿色化”系列宣传实践项目,通过绿色生活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公众环境宣传活动、媒体宣传与推广等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低碳生活实践活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他表示,未来将致力于依托宣教中心的媒体资源,建立传媒矩阵,打造精品内容,推动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讲好全民碳中和的中国故事。

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生态环境部2019世界环境日“特邀观察员”、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分别作主旨演讲。

赵华林认为,实现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各个体系、环节,必须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强化顶层设计。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经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下一步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并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市场化作用机制的发挥,推进资源总量和排放总量的科学配置,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杜少中认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要凝聚全社会更广泛的共识,继续扩大传播工作影响力,进一步推进绿色生态文化建设,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依托碳市场探索建立长效生态补偿机制,进而建立以商业激励、政策激励和核证减排交易相结合的公众低碳行为正向引导制度,构建“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有权、人人有利”的社会氛围,促进全民助力碳中和的大环保格局形成。

本次论坛集中公布了入选2021年度“碳中和典型案例”25家单位名单,并邀请部分企业代表做了主旨演讲。

2021年是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我国正处在“十四五”开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起步的关键节点。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被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企业如何抓住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趋势所带来的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适应并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实现战略转型,十分重要。

企业代表一致认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未来,企业发展要锚定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以绿色发展、改革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