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次送别袁隆平!

中国日报11月15日长沙讯 今天上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袁隆平院士的家人和生前的同事、学生前来送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刘少军出席仪式,大批民众也自发前来送别。

今天,再次送别袁隆平!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1-15 19: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15日长沙讯 今天上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袁隆平院士的家人和生前的同事、学生前来送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刘少军出席仪式,大批民众也自发前来送别。

追思会上,悠扬的乐曲《我和我的祖国》萦绕大厅,那是袁隆平最爱的歌曲。前来送别袁老最后一程的人们,一起回顾他守望稻田的一生,共同感受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伟大力量。

袁隆平院士追思会

追思会后,礼仪队手捧袁隆平遗像、灵牌和花篮走向墓地。仪式现场铺的地毯上,颜色宛如金黄的稻田铺展开来。袁隆平的骨灰盒上,覆盖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道路两旁的栏杆上,装饰着一簇簇结满稻穗的水稻。

袁隆平院士灵骨安放仪式现场,送别的人们手捧鲜花,排着长长的队列缓步前行,为袁老送最后一程。袁老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他生前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墓盖四周环绕着稻穗,墓盖上方,端正地摆放着两个碗,一碗粳米、一碗稻谷,碗上写着一句话:“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仪式现场。

袁老遗像后面的巨石上镌刻着: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墓盖上方摆放着两个碗,一碗粳米、一碗稻谷。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今年5月22日,袁隆平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袁老离开近半年的时间里,与他有关的话题持续不断。今年8月,重庆大足2米“巨型稻”试种成功,袁老的“禾下乘凉梦”成真;10月,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为1603.9公斤,成功突破亩产1500公斤目标并创造新的纪录;11月初,袁隆平团队发布在40℃高温情况下也能稳产的“耐热超级稻”……袁老生前心心念念的“超级稻”梦想,正一个个照进现实。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朱友芳 图文报道)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