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规范金融业开源技术,天创信用赋能数字化转型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10-27 11:09
2021-10-27 11: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开源技术在金融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推动金融机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面临安全可控等诸多挑战。

为规范金融机构合理应用开源技术,提高应用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促进开源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银保监会办公厅、证监会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业开源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所谓开源技术,是指金融机构从代码托管平台、技术社区、开源机构官方网站等渠道获取,或通过合作研发、商业采购等方式引入的开源代码、开源组件、开源软件和基于开源技术的云服务等。

《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在使用开源技术时,应遵循“安全可控、合规使用、问题导向、开放创新”等原则。

坚持安全可控。金融机构应当把保障信息系统安全作为使用开源技术的底线,认真开展事前技术评估和安全评估,堵塞安全漏洞,切实保证技术可持续和供应链安全,提升信息系统业务连续性水平。

坚持合规使用。金融机构应当遵循开源技术相关法律和许可要求,合规使用开源技术,明确开源技术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的权利与义务,保障开源技术作者或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坚持问题导向。鼓励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使用开源技术,建立开源技术使用问题发现、反馈、解决等闭环机制,推动开源技术不断迭代升级。

坚持开放创新。鼓励金融机构重视开源技术应用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开源技术社区建设,汲取先进技术,贡献中国智慧,培育适合金融场景的开源产业链,提升开源技术话语权。

《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将开源技术应用纳入自身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强对开源技术应用的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开源技术应用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合理的开源技术应用策略;鼓励金融机构提升自身对开源技术的评估能力、合规审查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等;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开源生态建设,加强与产学研交流合作力度,加入开源社会组织等。

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进程地加快,企业在面对新技术融合及处理海量数据时,仅靠自身很难实现突破,而通过开源与共享能更好地进行协作与创新,可以说,开源技术正在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对金融机构而言,开源技术对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到评估分析、信息安全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天创信用以基础科技为基石,大数据征信和智能风控为核心,打造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的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核验、反欺诈、评分、企业信用等产品和服务,更好地连接金融端与场景端。

在数字经济金融高速发展的今天,金融数字化转型已呈只争朝夕之态势。天创信用坚持以技术立身,具有T.D.P三大核心能力,即用户画像与量化建模能力(T)、信用大数据能力(D)和金融科技全栈技术平台能力(P),为客户提供核验、反欺诈、评分、企业信用等产品和服务:

核验产品,通过核验用户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运营商信息是否一致,来判断用户是否存在欺诈行为,用于贷前准入环节。

反欺诈产品,基于客户行为及信贷表现,包含多款产品,可有效识别欺诈及借新还旧等风险情况,适用于贷前审查。

评分产品,根据客户的借贷、消费、网络行为等多维度数据,综合全面评估客户信贷违约风险,适用于多种信贷业务场景贷前风控。

企业信用产品,企业信用包含企业基本工商信息、股权结构、经营风险信息,以及企业信用报告等,帮助金融机构更好了解企业信用情况。

成立至今,天创信用已经为数十家银行(如兴业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百信银行、微众银行等)、数百家非银持牌金融机构(如招联消金、捷信消金、苏宁消金、北银消金、中邮消金等)提供了反欺诈、信用评分、用户画像、企业信用报告等产品和服务,并在电力、农业、园区、汽车等细分领域与多家产业集团(如国家电网、大北农集团、长沙高新区等)建立了深度合作,更好地为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天创信用作为受央行监管的征信机构和金融科技创新公司,始终遵循国家相关监管政策,不仅拥有央行颁发的企业征信资质以及发改委颁发的电力、农业行业征信资质,同时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公安部信息安全三级等保企业,连续入选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50强,在业内屡获殊荣。在未来的发展中,天创信用将紧抓契机,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开源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