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易玲
近日媒体报道,入夏后,云南进入了“下一场雨,长一茬菌”的季节,昆明往返红果的5652/5651次“慢火车”上,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为此美味而前后奔忙的人。5651次列车把“卖菌子”的老乡们送到站,又接上“捡菌子”的旅客回到昆明。数十年来,这组列车沿着没更改过的路线日夜穿行,见证了百姓的幸福生活。
快时代下的“慢火车”,见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情怀。在风驰电掣、一日千里的高铁时代,云岭大地上仍开行着一批价格实惠、站站停靠的绿皮车,它们日复一日地穿行于群山之间,不仅是沿线群众出行的“便民车”,更是农副产品外销的首选交通工具。全程261公里,途经16个站点,串联起沿线多个盛产蔬菜水果的乡镇,票价仅仅只有36.5元。移动的车厢里,人们可以自由进行物品教育,让车厢成为了一个“流动菜市场”。这样的一趟慢火车,对于当地百姓来说,犹如一条生命线,满载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帮助他们抵达幸福的彼方。
快时代里的“慢情怀”,是一种主动担当。中国已进入高铁时代。人们过上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美好生活,说走就走的旅行极大激发了人们对诗与远方的向往。但是,全国依旧保留着81对公益慢火车,让我们在感受速度与激情之外,也体验到了一种时代担当的使命感。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铁路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也承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高铁网络还没有到达的地方,“慢火车”日益坚持守护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架起了老百姓的出行道路,守护着人们的幸福生活。
对于铁路部门而言,开行“慢火车”就意味着亏损。但是,铁路部门依旧坚持开行,因为慢火车畅通偏远地区百姓的出行道路,架起了他们的求学路、经商路、致富路,让更多的人能通过“慢火车”走出大山,学习外面先进的知识。虽然,开行“慢火车”会造成亏损,但却用铁的担当实现了“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承诺,这种暖暖的民生温度,正是铁路部门责任与担当的生活动诠释。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慢火车”满载为民情怀,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载着他们向着幸福的彼岸行驶。正所谓,铁路一通,黄金万两。相信,那些坚守在全国各地的慢火车,必定能畅通偏远山区的致富之路,将更多优质资源不断运往山区,保证更多人拥有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