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在浩瀚星空镌刻更多的中国印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6-18 11: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太空别墅”的首批“住户”来啦!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后续,航天员乘组将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从当年杨利伟在神舟五号内写下“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到如今我们三位航天员将短期生活正在自家人筑造的“太空之家”中,中国科技日新月异的帧帧画面,浸透着爬坡过坎的顽强拼搏。这些看得见的重大科技进步,不是靠购买、引进的,而是经历了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再到“自立自强”的艰难探索和不懈奋斗。

“你永远都无法借别人的翅膀,飞上自己的天空。”如果说,载人航天是塔尖上的事业,那自主创新就是支撑中国航天人勇敢攀登的天梯。环顾世界,提出过载人航天计划的国家不少,但几十年来,真正能够实现独立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只有三个。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如今我国科技创新领域亮点纷呈,从“长五”飞天到“蛟龙”入海,从“中国天眼”开放运行到“国产航母”入列……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科技创新领域“国之重器”纷纷涌现,自主创新的号角越来越激越昂扬。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科研事业是寂寞者的事业,科技工作者是艰辛的奉献者。在央视新闻的现场直播中,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容易“火了”,网友热评:容易,又真不容易。的确,谈何容易!科研前辈们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条件下,硬是“勒紧裤腰带”,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完成了被国际同行视作“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板凳要坐十年冷,耐住寂寞方有成。可以说,没有在闯关隘、涉险滩、啃硬骨头中披荆斩棘的科研人才,就没有中国科技的今天。

向科学的广度、深度进军,这是时代大势所趋、事业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从对科技创新领域进行长远谋划,到搭建科技创新制度的四梁八柱,再到激发科技创新潜力的一系列实招硬招,创新巨变的“种子”,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生长。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创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组建“创新联合体”……瞄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下一个5年甚至15年,科技创新将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奋进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大道上,中国将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乘势而上、大有作为。

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航天事业也是人类共同的事业。遨游浩瀚,逐梦九天;探索未知,延续奇迹。始终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进取姿态,就一定能在浩瀚星空镌刻更多的中国印记!(阎语)

(编辑:王晗 王辉)

【责任编辑:王晗】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