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应对气候变化是门“好生意”

来源:中国日报
2021-06-09 21: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当前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意味着巨大商机。绿色金融已经进入主流商业领域,成为全球领先金融机构的优先事项。中国以其巨大的碳排放规模,以及领先的绿色金融和清洁技术,将在这一股“气候商业”浪潮中占据核心地位。

当前我们正迎来三十年一遇的技术创新热潮,这次的重大机遇与气候相关。从政府到企业,都正在一起寻求创新方法,以帮助世界实现碳中和转型。

 

在世界各地,应对这一挑战的政治意愿正在不断增强:中国和欧盟已成为绿色金融的领先者,中东、拉美和非洲也相继跟进,美国总统拜登甚至将应对气候变化上升为“国策”。

 

政府的政策、良好治理和监管架构都是政治意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制定成功的绿色金融框架及支持碳中和转型十分必要。但我们都很清楚,这还不够,我们需要调动私人资本。

 

好消息是,私人资本正在跃跃欲试,绿色金融已经从一种慈善活动转变为一种主流商业活动

 

新冠肺炎疫情和越来越直观的气候灾害表明了长期韧性的重要性。金融机构已经意识到气候风险对金融稳定构成的巨大威胁。

 

世界各主要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其它金融机构已将绿色转型作为一个日益重要的优先事项,利用其平台的力量成为支持绿色转型的倡导者。

 

简而言之,应对气候变化现已成为一门“好生意”。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2020年,为能源转型投入的资金达到了创纪录的5010亿美元。

 

除了企业把净零排放转型发展作为自身优先考虑之外,我们还看到了自20世纪90年代技术热潮以来从未见过的投资机会。

 

气候投资不再只涉及可再生能源和基础设施,而是正在向主流化发展。最典型的例子是特斯拉:去年特斯拉股票飙升了740%,其市值现已超过老牌车企通用。

 

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新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对我们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支持这些技术落地符合我们所有人的利益。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确保生意不会变成冲突。我们已经看到,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电池领域竞争激烈。良性竞争是好的,可以推动成本下降,但如果是因为国家安全以外的原因,让竞争限制了技术进步,将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

 

客户的需求也在增加。去年年底,全球可持续基金的资产总额达1.65万亿美元,比上一季度增长29%,创历史新高。

 

例如,大型美国私募股权公司德太投资正在推出一只全球气候基金,投资于技术和解决方案,以帮助绿色股权投资增加,平衡绿色债券的大幅增长。

 

贝莱德等世界上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正在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重要优先事项,推动它们所持股的公司增加气候信息披露,并利用它们自有的资金平台来鼓励变革。

 

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浪潮。

 

中国将成为这一气候商业热潮的核心,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的碳排放规模创造了机会,还因为中国正在成为创新绿色金融和清洁技术的领导者。

 

以环境产品和服务为例,中国已开始向外国企业进一步开放。高盛最近的一项研究预计,这个行业的潜在市场价值高达16万亿美元,到2060年可创造多达4000万个就业机会。这是一门好生意。

 

计划于6月底启动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也将创造新的机会。一旦如期启动,尽管首批只纳入发电行业,但其规模将达到中国碳排放量的45%及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4%。当水泥、电解铝等其他八个重点排放行业被逐步纳入后,中国碳市场将有可能覆盖全球30%的碳排放量。

 

碳可能成为新的“货币”,而中国将可能掌握条款、标准的制定权和定价权。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这样的讨论,以便我们能够了解一些可能出现的爆发点,并希望找到正确的架构,处理未来不可避免的分歧。

 

责编 | 刘夏 编辑 | 张钊

 

【责任编辑:齐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