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爱工程举办全国全系统工作及培训会议,宣贯部署落实新修订的保护未成年人相关法规

青爱工程举办全国全系统工作及培训会议,宣贯部署落实新修订的保护未成年人相关法规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6-05 18: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语: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另外,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未保法》,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也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

近日,青爱工程办公室、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召开全国基地、工作站,全国青爱小屋项目学校及青爱各协作组织师资培训会。青爱工程办公室主任、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银俊为百余名青爱人详细解读“三部法规”修订和制定的重大意义、历史背景及现实紧迫性,引导大家充分认清青爱工程在贯彻落实“三部法规”中的责任担当,并就“六大板块”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原有“防艾、性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布局心理、生命和情感等三项核心教育内容。本次会议集中4天时间,青爱工程邀请全国行业内顶级专家进行现场业务培训,以提高大家落实“三部法规”的专业能力。会议期间,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李忠杰教授将作专题报告,以更好地提升广大青爱人扎根公益的志愿服务精神。

新修订的《未保法》指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也提到“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学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识,提高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在从事16年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的张银俊看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青爱工程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的结果,是对青爱性教育防艾模式探索的肯定和鼓励,更意味着未来青爱工程在学校、社区开展性教育工作将有法可依,为青爱未来工作明确了方向。

新修订的《未保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了社会组织在保护未成年人中的重要责任。长期以来,青爱工程积极探索“家-校-社”联动合作模式,已在全国27个省份76个地区的学校和社区援建青爱小屋1159所,设立基地、工作站55家,培训师资12000余人次,资助困境儿童、青少年33000余人次,直接受益学生、教师和家长2600万余人次。

经过长期持续的艰苦探索,青爱工程依托全国青爱体系,从工作机制、运行模式、师资培养、经费保障、力量整合、工作协同等多方面已较好具备了承担相关职能工作的良好基础。未来,青爱工程将以落实“三部法规”为契机,全力布局青爱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性教育如何对未成年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如何帮助家长、学校解决日益突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我们的课程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企业家、志愿者、社会团体等相关社会力量如何借助青爱平台更好整合到致力于未成年保护事业?这些都在落实层面上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非常紧迫。”张银俊表示,“三部法规”实施和即将实施,为广大青爱人创造了更大施展才华的空间。

会上,青爱工程对今后落实“三部法规”工作做出六大板块部署:

一、加大青爱小屋建设。青爱工程将在原有学校青爱小屋运作经验下,继续探索社区版青爱小屋运作模式,协同社区党群力量,加快孵化、培育专业社会组织,引导多方力量有序参与。

二、加大师资培训。专业的教师队伍是青爱工程落实“三部法规”的重要力量。青爱工程将组织专家学者、骨干教师, 深入各项目基地、工作站,通过开展“种子师资培训”“快班培训”等专业培训和教学指导,进一步夯实专责教师专业力量,并通过资金投入、专题培训、个案指导、示范激励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其工作水平,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以建立长期、 稳定的全国性的培训平台、师资团队和工作机制。

三、进一步开展扎实有效的青爱课堂教学活动。青爱工程将集合更多专家力量,面向教师、学生、家长、志愿者(社工)等不同群体,在学校和社区搭建落实“三部法规”完整的课程框架和知识体系,继续完善支持学校落实“三部法规”的教案集、科普读本和教学光盘,以帮助教师开展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四、作好家长课堂工作。青爱工程以“爱的教育校园行”“卫童行动计划” 等核心公益项目,在学校、社区和村寨开展宣讲活动,面向更多家长群体普及科学、专业、系统的未成年保护相关知识,以促进父母和家庭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发挥好视频课程辐射作用。为了更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实际教学需求,青爱工程历时三年,在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疾控中心指导下,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作为指导单位,打造出全国首套成体系的《青爱工程学校预防艾滋病和性健康教育视频课程》。青爱工程将以公益捐赠的方式,加大课程的推广应用力度,让课程惠及更多未成年人。

六、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青爱工程拟以更多精力资助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困境家庭儿童、青少年,为他们提供学习生活保障,帮助他们完成学校基础教育,在资助的同时,引导他们在心理、能力、品格方面的成长,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