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留学生学习中国治沙经验,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在5月21日中巴建交70周年到来之际,巴基斯坦留学生沙赫德夫来到中国科学治沙第一站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学习治沙经验,要把中国70余年治沙经验带回家乡。

巴基斯坦留学生学习中国治沙经验,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5-21 14: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5月21日电(记者 吴勇 刘丹 张一多)在5月21日中巴建交70周年到来之际,巴基斯坦留学生Shahdev Sajnani (沙赫德夫)来到中国科学治沙第一站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学习治沙经验,要把中国70余年治沙经验带回家乡,中巴友谊星火相传,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巴基斯坦留学生Shahdev (沙赫德夫)在老师和专家的指导下种植彰武松。(摄影 吴勇)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处辽蒙交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彰武县风沙漫漫,草木难生。全县24个乡镇有23个属于沙区,沙化面积达524.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96%,占全省沙化面积总量的1/4,是辽宁省最大的风沙区,严重威胁生态安全。

彰武县副县长王秀华代表彰武县把彰武自己选育的防沙治沙树种彰武松送给Shahdev (沙赫德夫),共享治沙经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摄影 丁佳莹)

新中国科学治沙是从彰武开启的。1952年4月我国第一个防沙治沙科研单位辽西省林业试验站(后更名为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在这里成立。中科院林业与土壤研究所也在章古台设试验站。经过70余年的努力,总结出的"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前挡后拉、顺风推进、分批治理"的综合治沙方法被列为我国的三大治沙法之一,填补了我国灌木治沙史的空白。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章古台固沙造林1986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彰武治沙为“三北”治沙甚至是世界治沙提供了彰武智慧和彰武方案。

Shahdev (沙赫德夫)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他和他的老师们在辽蒙边界林。(摄影 丁佳莹)

据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校长翟钟龄介绍:“彰武选育成功的樟子松,在三北防护林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600万亩,相当于大半个北京。”

5月21日,巴基斯坦留学生Shahdev (沙赫德夫)在中巴建交70周年来临之际,和村民以及老师和专家交流治沙经验。(摄影 丁佳莹)

巴基斯坦留学生沙赫德夫,他的家乡也受到风沙困扰,他跟随老师到彰武学习防沙治沙经验,希望未来能用在巴基斯坦的风沙治理。彰武当地政府表示,中巴友谊长青,非常愿意提供帮助,分享中国防沙治沙经验,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巴基斯坦留学生Shahdev (沙赫德夫)想要帮助家乡治沙,和老乡交流治沙和致富经验。(摄影 吴勇)
巴基斯坦留学生Shahdev (沙赫德夫)在东北亚药用植物园。(摄影 丁佳莹)

(吴勇 刘丹 张一多)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