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要实现疫后复苏,先干好这三件事

来源:中国日报
2021-04-23 19: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刘振民日前为中国日报旗下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表示,在后疫情时代,要实现更好的全球经济复苏,为全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应优先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迅速、公平地分配疫苗,二是向有需要的个人和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三是携手应对全球气候环境问题。各国只有通过广泛开展多边合作,才能共同应对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其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然而,在这样的困难时刻,人类展现出了巨大的韧性和决心。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把这次疫情带来的时代危机,转变为一个建设更可持续社会的良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报告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已超300万,确诊病例超1.4亿。此外,国际劳工组织估计,这场危机导致2020年全球工作时间史无前例地减少了8.8%,相当于2.55亿份全职工作消失。妇女、青年和非正规经济部门从业人员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

 

的确,疫情暴露了我们社会的弱点。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如果对可持续发展的早期投资,如医疗、减贫、就业和教育等相互关联的问题更加重视,现在的情况肯定会更好。加强多边主义、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落实其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性从未像现在这样明确而紧迫。

 

自二战结束以来,联合国一直在为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而不懈努力。2020年适逢联合国成立75周年,这再次提醒我们,多边主义至关重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2021年是“成败攸关的一年”。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地球和全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作为这一努力的一部分,根据联合国大会授权,古特雷斯将在今年9月提出建议,推进我们的共同议程。他的报告将是我们构建多边体系,更好应对当前和未来挑战的重要抓手。以下三个优先领域需要全球立即予以关注。

 

首先,我们需要迅速、公平地分配疫苗——这既是为人民健康着想,也是从经济安全角度考量。联合国预计,全球经济将在2021年出现反弹,增长4.7%。但要实现这一点,前提是新冠肺炎感染率要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下降,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接受疫苗接种。全球免疫鸿沟将令所有人都处于危险之中。

 

此外,新的病毒变种正在迅速传播。如果今年上半年,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更多的人感染,各国政府将被迫重新采取封锁措施。这将把全球经济增长率拉低至2.8%。

 

因此我们要在全球范围开展疫苗接种行动,这就需要加大对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 (COVAX) 和“抗击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 (the ACT-Accelerator) 的投资,并更广泛地发放疫苗许可。

 

第二,如果我们要实现包容性经济复苏,就必须给有需要的个人和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疫情发生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展复苏计划,总规模约为全球GDP总量的10%。

 

但这样的救济还远远不够。

 

疫情期间,高失业率和收入减少使数百万人陷入贫困。据估计,仅2020年一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就增加了1.31亿人。这意味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贫困”目标很可能无法实现。

 

但亮点也还是有的,那就是东亚和南亚地区的经济表现,该地区在疫情防控方面表现出色,并显示出巨大的经济韧性。因此,该地区在2020年的经济萎缩幅度较小,仅为0.5%。

 

第三,要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必须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这符合联合国提出的到2050年建立全球碳中和联盟的目标。

 

尤其是,中国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已经明确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决心,最近又刚刚宣布已经在国内消除了极端贫困。此外,中国今年将举办第二届联合国可持续交通大会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令中国有机会成为全球气候环境行动的领导者。

 

其中,将于北京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交通大会,将帮助我们重新思考人和货物在世界各地的运输方式,以及交通运输行业如何助推全球经济复苏和碳减排。

 

将于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重点是确保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助于促进所有人,特别是最弱势群体的营养、粮食安全和生计。

 

此外,近期还将召开一系列关于可持续能源、海洋和气候变化的国际会议,寻求全面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雄心。

 

总而言之,此次疫情危机明确提示我们,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有力的多边框架,才能应对挑战。国际社会必须加大疫苗供给,遏制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举措,重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

责编 | 辛欣 编辑 | 张钊

【责任编辑:齐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