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慢火车”中品味幸福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04-22 09:25
2021-04-22 09: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高速铁路网四通八达的今天,我国仍保留着81对公益性“慢火车”,覆盖20余个省区市,大多处于偏远地区。与一日千里的高铁相比,这些速度慢、设施旧、票价低的“慢火车”看似已经掉队,实际上却是沿线群众走亲访友、求学就医、赶集卖货、外出务工的重要交通工具,在脱贫攻坚、实现小康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4月20日光明网)

在“快”的时代里,这些悠悠行驶的慢火车,于文艺青年来说,也许从中看到的是“从前慢”的年代记忆和怀旧情调,但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来说,这些绿皮火车没有那么多的浪漫色彩,等号的另一边更多的是沉甸甸的民生红利和砥砺奋进的现实。

慢火车承载着乡愁,亦承载着诗和远方。河唇是粤西地区的“百果之乡”,山坡上、垌田里,随处可见番石榴、红杨桃、贵妃黄皮等优质水果。这里的祖祖辈辈都以种植水果为生。1956年,黎湛铁路开通运营,火车开到家门口,当地果农开始乘火车去外地,久而久之形成了“担担军”,一直延续至今。时光悠悠,风雨几十载,中国铁路已经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黎湛线也已从内燃铁路升级为电气化铁路,绿皮小慢车变成了空调列车,速度快了、环境好了,“担担军”的出行更加方便。一枝一叶总关情。如果说,象征“中国速度”的高铁,让再遥远的坐标都可亲可近,那咣咣当当的慢火车,又何尝不是承载着交通扶贫的愿景,让黎湛线的果农也有了诗与远方。

慢火车编织了爱的传送带,叩响了幸福的大门。从愚公移山的故事,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出行便捷始终是老百姓的朴素愿望。“以前没有火车,我爷爷那辈就挑着担子,步行去外地卖果,出去一次好几天才能回来,特别辛苦。”出行的路,连着致富的路。“有了火车,我们才能挑果去外地卖个好价钱。”当慢火车呜呜开出车站,叩响着大地的寂静,共振的是山乡人民通联外界的心跳,袅袅升腾的烟雾,燃起的是山区群众对脱贫致富的殷切希望。

如今,当地越来越多果农乘致富火车改善了生活,盖起了小洋房,开起了小汽车,改变了销售模式,“担担军”的人数也逐年减少。但不变的是,黎湛线上的慢火车,依旧日复一日运行着,为沿线百姓带去幸福和希望。

慢火车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是一缕慢行的情怀。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快”总是更容易成为闪光灯下的主角。但越是如此,拥有“慢”的视角和情怀就愈加显得可贵。数十年如一日,“担担军”成了铁路常客,也成了铁路人的朋友。每次看着果农挑着上百斤重的担子,铁路工作人员都会搭把手,协助他们进站、上车;河唇火车站为果农开辟进站绿色通道,在确保行车安全畅通的前提下,尽可能将K9314次列车接进一站台,避免让他们走天桥,降低安全风险和劳动强度……以这样的方式开行的慢火车,其实就是组建了一个别样的“大家庭”,它以流动的爱、抵达人心的温情,诠释了时代别样的情怀、别样的温度,亦彰显了一个企业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汪志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