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车”满载人间烟火,奔向全面小康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04-09 15:04
2021-04-09 15: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宁武至岢岚8833/8834次是一趟公益性“慢火车”,途经陈家沟、神池、长城梁、庄儿上、李家坪、五寨、安塘、秦家庄车站。亲民的票价、暖心的服务,是沿线百姓外出的重要交通工具。(3月27日 澎湃新闻)

背着活鸡、赶着猪仔、挑着蔬菜……在我国现有的81对“慢火车”上,这一幕幕充满“人间烟火气”、“浓浓乡土味”的生动景象每天都在上演。

“81对公益性‘慢火车’26年不调价,每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增强了脱贫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东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提到。奔跑的“慢火车”向全社会传递出铁路好声音,勾勒出民生幸福线。

我国高速铁路、高原高寒铁路、重载铁路等成套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铁路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覆盖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三大领域的智能铁路技术体系、数据体系和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在高铁纵横疾驰的今天,中国铁路仍组织开行了81对公益性“慢火车”,服务覆盖21个省市区,惠及35个少数民族地区,日均运送7万余人。对于沿线百姓而言,在高铁网还未抵达家乡之前,“慢火车”依旧是他们外出求学、务工、出游等出行的学习“快车”、幸福“快车”、致富“快车”。

“慢火车”,为旅人带来诗和远方的新方式。慢火车,慢的时光,慢的温情。在途径21个省区、35个少数民族地区的81对“慢火车”中,不乏天然景致、人生意味和生活情趣。4043/4044次列车是牡丹江往返密山的一趟“慢火车”,沿途主要是山区、林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兴凯湖是其中最受游客欢迎的景点之一。随着冰雪旅游持续升温,乘坐这趟车去兴凯湖冬捕、冰钓的旅客也多了不少。近年来,兴起一股“慢火车”旅游热,很多网友纷纷“网红打卡”、体验“火车上赶大集”、去古镇深村探访、品尝最“土”味的饭菜。他们坐上“慢火车”,在最接地气的旅行中品味生活之美,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温暖和美好。慢火车行驶在春日里如画的风景中,朗读声声声入耳,回声萦绕,这大概是最诗情画意的旅程。

“慢火车”,为学子带来圆梦求学的新动力。坐落于大兴安岭深处的塔尔气镇,有一趟开往海拉尔的6240次旅客列车。这列全程348公里,途径12个车站的公益“慢火车”, 被孩子们亲昵地称为“校车”,这趟毫不起眼的6240次列车却是亮点多多:首先是安全可靠。小慢车全年三百六十五天为孩子们遮风挡雨,一路平安护送他们上学和回家;其次是准时。小慢车到达出发时间固定,又无交通堵塞的顾虑,准点顺畅有保障;第三是站站停靠。小慢车沿途停靠12个车站,站站不漏,沿线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专属“校车”的便利;第四是票价便宜。全程票价不过21.5元,区间最低票价仅1元。像这样为学子逐梦护航的小慢车还有很多,它们七十多年如一日,默默地将一个个充满憧憬和梦想的孩子送出山区,送进校园,帮助他们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慢火车”,为百姓带来脱贫致富的新希望。交通兴则百业兴,“慢火车”蕴含“大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路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从“大动脉”到“微循环”,铁路将运输产业红利延伸辐射到越来越多的地区。对于曾经的贫困地区,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是摆在脱贫攻坚路上的桎梏和难题,而随着“慢火车”运送而来的不能仅仅有发展建设的生产资料,还有新的商机、新的理念,他是送来物资的建设车,运出产品的带货车,振兴旅游的产业车,更是摆脱贫困、实现梦想的致富车。随着汽笛声声,车轮转动,“冷门”变成了“热门”,“土味”成为了“时尚”,愁容变成了笑脸,“穷日子”早就变成了“好光景”。“慢火车”一头连接着山区老乡“柴米油盐”的日子,一头连接着“全面小康”的希望。这种每站必停的绿皮车更多的是沉甸甸的民生红利和砥砺奋进的现实,也是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一人”的时代表达。一列列通畅便捷的“慢火车”将持续助力乡村发展,让更多的商机和无数返乡创业的人走进来,让焕然一新的乡村形象与产品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落地生根,翩翩起舞。

“慢火车”虽慢,却伴随着时光不停飞驰。疾速的高铁,运送着南来北往的旅客;站站停的“慢火车”,照顾着欠发达的边远地区。还有各式各样、为社会各个群体精准订制的“高考专列”、“务工专列”等民生列车,可以说这些都是流动中国中最美的风景。无论时代变迁,还是寒来暑往,中国铁路速度在变,为人民服务初心使命不变。一列列满载着时光与温情的“慢火车”,饱含着浓浓的为民情怀,在小康路上,携手前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慢火车”,没有与时代脱节,而是以流动的爱、抵达人心的温情,承载着时代炙热的情怀、别样的温度。(梧桐)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