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

应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文物鲜活起来,让博物院(馆)成为人民群众心灵的栖息地,成为精神文化的支撑点,让众多的博物院(馆)起到一种特有的精神激励作用和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作用。

让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

来源:河南日报    2021-03-02 07:50
来源: 河南日报
2021-03-02 07: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潘铎印

疫情防控期间尤其是春节期间,许多博物院(馆)“闭馆不闭展”,纷纷推出云游项目、线上展览、直播探馆、网络动漫等,在“云”上和观众见面,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成为人们享受文化生活的一种新方式。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当前,许多博物院(馆)越来越走进公众,走进社会生活,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博物院(馆)不断推陈出新,推出各种各样包含文物元素的“文创产品”,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博物院(馆)事业发展注入了动力、活力。特别是一些重要节假日,博物院(馆)更是成为众多人心目中的靓丽风景线。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各部门和博物院(馆)应不断加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文物研究,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让文物的故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百姓的文化生活,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加强文物遗产传承创新,将数字技术作为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促进文物资源与智力资源有机结合,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推动博物院(馆)进社区、进乡村,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大餐呈现给公众,让文物走出博物院(馆),来到百姓身边。

文物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应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文物鲜活起来,让博物院(馆)成为人民群众心灵的栖息地,成为精神文化的支撑点,让众多的博物院(馆)起到一种特有的精神激励作用和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作用。

(编辑:谭敏)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