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秋收起义:至暗时刻的革命曙光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秋收起义:至暗时刻的革命曙光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2-19 15: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罗霄山脉北麓的湘赣两省边界,连绵起伏的群山环绕着文家市镇,对中国革命有着深远影响的秋收起义发生在这里。

1927年,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随后在文家市会师转兵,自此开始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中国革命的至暗时刻发出了黎明前的一抹曙光,“先有文家市,后有井冈山”由此流传开来。

浏阳文家市镇秋收起义纪念园

红旗漫卷湘赣边

背靠莽莽青山,冬阳下的文家市镇一派生机盎然。走进秋收起义纪念馆,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秋收起义长龙铁炮……一件件珍贵文物历经战与火的淬炼,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静静地诉说着93年前那段烽火岁月。

1927年8月7日,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愈演愈烈的危急时刻,中共中央在汉口俄租界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较有革命基础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

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的张家湾召集各地党组织负责人和军事负责人开会,主持召开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和安源行动委员会联席会议。

会议就军事问题和工农暴动的布置问题进行了讨论,确定部队的建制、名称,成立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为书记,拟定了军事行动和暴动计划,夺取平江、浏阳、醴陵、萍乡等县,分三路合攻长沙,设定了起义军旗。

起义军旗为大红色长方形,旗面左上角镶有一颗白色五角星,星上饰有镰刀、斧头图案,旗杆为白色,并竖标部队名称。何长工、杨立三、陈树华在“上级没有明确指示与现成样子”的情况下,依照苏联军旗的式样设计了出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由此诞生。

秋收起义纪念馆内还原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场景

令人唏嘘的是,秋收暴动前,毛泽东回了趟长沙板仓杨开慧家。第二天一早,杨开慧带着三个孩子挥手向毛泽东送别。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诀。

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秋收起义暴动的口号山鸣谷应,革命的怒潮滚滚向前。起义队伍举起工农革命军的大旗,怒吼着向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豪绅阶级,展开顽强斗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在诗词《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革命景象。

油画《秋收起义》

9月14日,国民党军罗定团奔袭东门市,与起义部队持续激战6小时,双方伤亡惨重。然而,敌强我弱,各路起义军队受挫。当天晚上,毛泽东在上坪主持召开干部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退往萍(乡)安(源)再作计议。

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辗转多地,最后在文家市会师,此时工农革命军已从5000多人锐减到1500多人。

扭转中国革命的关键抉择

秋收起义纪念馆旁的里仁学校,是文家市会师的旧址。绿树掩映中的校舍庄重典雅,静谧和谐。尽管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已经过去93年,这里的建筑风格、室内陈设依然保持着那个时代的基本风貌。

创办于1841年的里仁学校是一栋完整的清末书院式建筑,青瓦白墙,小院回廊,古朴厚重。校门前红底黑字对联“以文会友,为国储才”十分醒目,昭示着学校160多年春风化雨,弦歌不辍。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风云激荡的革命年代。秋收起义文家市转兵的历史性时刻就发生在校舍里。

里仁学校

1927年9月19日当晚,毛泽东在里仁学校的成德堂主持召开师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前敌委员会议,大家围绕起义部队是继续进攻长沙还是转入农村展开激烈争辩。

最后,会议通过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撤离湘东地区,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开展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

9月20日清晨,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上,召开了1500多人的会师部队的动员大会,毛泽东发表了“小石子砸烂大水缸”的著名讲话。

“目前的形势是敌大我小,但只要我们团结紧、打仗勇,总有一天,我们这颗革命的小石头,一定会打烂军阀蒋介石那口大水缸的!”台上慷慨激昂,台下精神振奋。

“毛泽东的讲话不断被指战员的欢呼声、口号声所打断,会场气氛十分热烈,起义部队热血沸腾,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时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2营6连连长的张宗逊后来回忆道。

正是毛泽东的一席激情演讲,让迷惘中的官兵坚定了将革命进行下去的决心,也让一旁看热闹的里仁学校师生深受感染。当时,学校的两位学生胡耀邦和杨勇趴在墙头聆听了毛泽东的演讲,随后相继踏上革命道路。

9月21日,毛泽东率部撤离文家市,沿罗霄山脉南下。10月27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开始了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

文家市转兵是中国革命的一次伟大转折,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红色故土谋振兴

纪念馆里,慕名而来的游客排起长队,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文创商店里,秋收起义纪念币等红色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内,一批批游客来到这里学习、团建……在今天的文家市镇,红色文旅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文家市镇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00万人次,并且相继建成民兵训练基地、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干部教育培训接待中心、红色文创产品研发中心。文家市镇在服务红色教育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集体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红色场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抢抓国家红色旅游发展机遇,深挖红色文化内涵,致力将文家市镇打造成红色文化主阵地、初心之旅目的地、文旅融合试验地、湘赣合作前沿地。”文家市镇党委书记、秋收起义纪念馆馆长谢波介绍。

除了红色文旅产业,花炮产业也成为文家市镇富民增收的重要手段。2020年,文家市镇实现财政总收入1.9亿元,其中花炮产业就占了90%,创造就业岗位近2万个。一批花炮企业设立“扶贫车间”,带动5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

享誉海内外的浏阳烟花绽放在世界各个角落,文家市则是烟花出口重镇。来自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烟花,几十年来漂洋过海,行销欧美国家。特别是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文家市镇诸多花炮企业出口不降反增,畅销海内外。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故土新颜。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这片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土地正朝着红色文旅镇、精品烟花谷、幸福文家市的新征程迈进。

(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