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猴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玩耍。
新华社记者 王斯班摄
从大兴安岭到塔里木河,从长白山到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像繁星般散落在神州大地的绿水青山间。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类型,是全球12个“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类动植物在优先区里得到特殊“庇护”,维护了生物多样性的完整。
丰富家谱
生物多样性包含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大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社会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2015年环保部圈定了32个内陆陆地和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及3个海洋与海岸保护优先区。
设立优先区是在兼顾生产生活的情况下,对生物多样性采取的最大化保护措施。为兼顾保护与发展,国家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物种丰富程度、特殊生态功能、物种珍稀濒危程度、地区代表性、经济用途、科学研究价值等因素,圈定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保护价值高的区域为保护优先区。
保护优先区一般覆盖了几万到几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区域,内部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城镇、农田、林场等多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央民族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薛达元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到2010年时,全国保护优先区内已建立了30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09个国家森林公园和18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三种类型的国家级保护地总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1.55%。
许多优先区生态保护已初见成效。比如秦岭地区,是32个陆地生态保护优先区之一。监测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秦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珍稀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污染程度逐年减轻。2020年,秦岭的大熊猫野外种群增幅、密度、DNA调查获取率均为全国第一,生物多样性正在稳步恢复中。
青草摇曳,牛羊奔腾,青藏高原不仅是风景如画的世界“第三极”,也是高原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西藏正在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全区约45%的国土面积被划入了生态保护红线。通过持续不断地实施保护措施,近年来,部分高原特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得到明显恢复。截至2021年2月,西藏野牦牛数量由2.5万头增至4万多头,藏羚羊数量由8万只增加到超过20万只,新发现珍稀野生动物5种,过去认为已经灭绝的西藏马鹿已突破1万只。2007年到2017年十年间“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与分子进化教育部创新团队”在西藏共采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填补了种质资源库中西藏种子的空白,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库”。
从全国来看,保护优先区的生态状况普遍得以改善。据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29%,维管植物数占全国总种数87%,野生脊椎动物占全国总种数的85%,同时发现了新种和新纪录种50余个,这些新种丰富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家谱”。
保护优先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几十年来,通过实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等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提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全民参与,惠益共享”。保护优先区将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发展区作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基地,要求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质量,在就地保护的同时,辅以迁地保护措施,确保珍稀濒危物种及其遗传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茫茫雪原上,成群结队的藏野驴、岩羊、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里觅食,成为冬日里一道充满生机的风景线。对野生动物实行就地保护在祁连山保护优先区已颇具规模。像祁连山国家公园一样,近年来,通过实施就地保护,许多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里的动植物种群数不断扩大,栖息繁衍的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增多。
麋鹿群安逸地静卧在洞庭湖边草地上,两只大公鹿竖起鹿角一左一右警戒,这正是野放在洞庭湖的北京麋鹿逐步适应洞庭湖生态的景象。2020年12月7日,北京南海子野放10只麋鹿到洞庭湖,对这些麋鹿实施迁地保护。经过一个多月的湖畔生活,麋鹿们的体型逐渐强壮,在未来,它们有望融入当地的野生种群,提升麋鹿遗传的多样性。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内,科研人员通过对不同区域进行生态影响评估,对保护优先区进行进一步细化,确定了“优先区中的优先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长期过程,当下的成效可能在几十年后才会显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牛振国认为,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既需要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也需要普及大众的保护观念。未来几年,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精准管理,拉紧“生态保护红线”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